八月的鱼台到处是翠色亮目,花草芳香。稻田里蛙声一片,稻花香飘四溢,沁人心脾;生态畜牧园里肥猪嗷嗷,壮牛哞哞……呈现出一幅幅富裕图。
“金”鱼欢跃跳龙门
来到王庙镇旧城海子,只见碧波万顷,波光粼粼,海水与蓝天辉映。鱼塘里自动投饵机、增氧机等一应俱全,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欢快地翻腾着争相吃食。正在鱼塘边给鱼喂食的养鱼大户李开有高兴地说:“这里的水质好,养的鱼肥、肉鲜、味美,成鱼不够卖的,我们的收入也多了。”
鱼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水域面积23.7万亩,涝洼地9万亩。境内17条河流都与南四湖贯通,水产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县把渔业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逐步做大做强渔业产业。全县渔业坚持走“生态、高效、品牌”发展的路子,依靠科技兴渔,大力坚持“稳定、调整、提高、拓宽”方针,2009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8.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万吨,渔业产值6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8.5亿元。全县已建设水产品无公害养殖基地14处,无公害养殖面积21000亩,无公害认证品种48个,年产无公害水产品1.26万吨。今年3月该县被省海洋与渔业厅确定为省级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项目区为科技入户核心示范区。
木耳棚里结出“金耳朵”
笔者在张黄镇于梅村看到前来收购木耳的车辆,排成了长龙,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去年我种了个一亩的木耳棚,纯收入达3万余元,今年又发展了一个,这小小的木耳成了俺致富的‘摇钱树’。”拿着一沓厚厚钞票的于梅村村民房怀厚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县把食用菌生产当作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力发展蘑菇、木耳等食用菌种植,创建食用菌产业基地。并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芯、棉籽壳、农作物秸秆等废弃原料,变废为宝,发展食用菌生产,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无废生产、多层次利用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循环生产运行体系。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业务培训、技术服务、销售服务,使这一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形成滚动式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张黄镇共发展食用菌种植专业村26个,规模达4000余万袋,形成了以于梅村为主的毛木耳种植基地,以魏堂村为主的双孢菇种植基地,仅此一项收入达3000多万元。同时,各食用菌养殖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等。于梅村、杈王村两村村民每年都有70%以上的农民利用冬季栽培食用菌,该村今年共有400多个木耳大棚,每棚年纯收入达3万余元。
畜牧园里育出“银娃娃”
在老砦镇晃庄村的济宁利得来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看到一栋栋现代化温室猪舍。基地负责人说,猪舍通过自动控温技术使保持22摄氏度的恒温,猪可以在温室内洗澡,水池里的水每天更换冲洗。这只是该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全面提升全县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今年以来,该县采取国家扶持、养殖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改扩建力度。1至6月份县财政拨付国家扶持资金144万元,用于8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改扩建,畜牧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养殖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各项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使畜禽饲养管理更加合理化、规模化。目前,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已达到26家;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园区31个,其中1个畜产品通过部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1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被确定为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全县肉类总产达到2.2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4万吨,奶类产量达到1985吨,生猪存栏21.3万头,三禽存养342万只,羊存养19万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