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塌陷地治理施工现场。(马跃峰 摄)
山东济宁,城市因煤而兴,土地因煤而“伤”。
采煤造成的土地塌陷使济宁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累计搬迁49个村,5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及近10万人。
治理塌陷,任务艰巨,艰苦重重。
济宁正在寻找“疗伤”的良方。
对北方农民来说,现在应是让他们感到幸福的季节。因为,麦子熟了。
然而,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兴隆镇和尚堂村的农民面对满眼的金色却感到阵阵寒意:良田因采煤即将塌陷,田里的水已齐膝深,大型收割机进不去,镰刀也派不上用处,十几个人并作一排,只能用剪刀抢收口粮。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刘绪平介绍说:“至2009年底,济宁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达35万亩,且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递增。”
急!
“如不能妥当处理压煤与建设的抵触,济宁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邹城市中心镇大牛场村的采煤塌陷地治理现场,原有的耕地成片坍塌,施工人员开动装卸车,紧张繁忙。
治理工程负责人于天华说,不远处有一座煤矿,全镇土地因采煤塌陷18000亩。目前,施工人员在塌陷坑填充6米深的煤矸石,而后笼罩1.5米深的土壤,已治理3000亩,全部达到耕地标准。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刘宪水介绍,济宁市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累计探明储量270亿吨,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境内有兖州、济宁、滕南3大煤田,含煤面积3920平方公里;有兖州、淄博、临沂、枣庄、肥城等矿业团体及市县属煤矿63对,年生产才能近9000万吨。
“济宁市进入煤炭的全面开发期后,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土地塌陷,其塌坑之深,塌陷面之广,为全国罕见。预计到2020年,全市塌陷土地将达70万亩,到本世纪末塌陷土地400多万亩,近500万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刘宪水说。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济宁市累计搬迁49个村,5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涉及近10万人。“搬迁村需要大批资金,而关系又难以和谐。搬迁者目前尚能依附煤矿每年供给的种植作物补偿保持生活,一旦资源枯竭,矿空人去,将彻底失去生活起源。”济宁市压煤搬迁办主任迟耀济的话里满是焦虑。
济宁因煤田散布与优质农田区域广泛重合,煤炭开采后地下水系被打乱,河道沟渠断流,道路桥涵断裂下沉,水电设施损坏,许多地带常年积水,耕地面积锐减,每年经济丧失近5亿元。
“到2020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全部压煤。如果不能妥当处理压煤与建设的抵触,济宁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刘宪水说,一些初具范围、功效齐全的小城镇,原有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效、经济辐射才能和服务功效将大大弱化,个别城镇甚至呈现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难!
“煤矿利税大部分上交省、国家财政,市县政府治理塌陷地的资金缺口宏大”
济宁在采煤塌陷地治理中,首先遇到的是政策难题。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规定》履行“谁损坏、谁复垦”原则。规定耕地的丧失补偿费,以实际造成减产以前三年平均年产量为盘算标准,由企业和个人按照各年造成的实际丧失逐年支付。土地丧失补偿费的具体金额,由损坏土地的企业和个人与遭遇丧失的单位约定。1999年山东省发布《土地复垦管理措施》规定,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其损坏的他人应用的土地,除负责土地复垦外,还应按规定向受损单位或个人支付土地丧失补偿费和地面附着物丧失补偿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