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济南发展是什么定位?中心城将如何发展?经过新一轮修编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有了初步答案。日前,城市总体规划部际联席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对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济南市相关部门将按照审查意见对成果进行修改完善,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务会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复。
空间战略:严控向南,适时北跨
据悉,规划初步确定,济南市未来将实施“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城市布局沿东西两翼展开,严格控制城市向南部山区蔓延,适时跨越黄河向北部发展,优化旧城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规划对济南市城市性质定位为,山东省省会,着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43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10平方公里左右。
规划初步确定,将加强和完善济南作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城市职能,培育和凸显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城市职能。到2020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
市域规划:构筑“一心三轴十六群”
在市域规划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沿交通走廊向东、向西、向北的三条产业聚集带。
根据规划,济南将构筑“一心三轴十六群”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即以济南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三条城镇聚合轴,组建十六个城镇组群,促进市域城镇统筹协调发展。其中,三条城镇聚合轴是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与产业空间布局相适应,向东、向西、向北形成沿济青、济郑和济盐产业聚集带的三条城镇聚合轴;十六个城镇组群是规划形成十六个城镇组群,每一组群以中心镇或次中心城市为中心,带动组群内其他城镇的共同发展。
市区规划:南北定位为重要生态功能区
规划初步确定,根据济南市区地理环境、城乡空间和产业发展特征,将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和北部黄河沿岸三个带状区域,分别定位为南部山区保护发展带、中部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带、北部黄河保护发展带。中带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的主要发展区,是中心城发展的主体;南北两带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和服务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济南市区内中心城外围现有17个乡镇,分布于南部山区和黄河两岸,乡镇域面积总共约1808平方公里。规划提出,根据发展条件,结合乡镇合并,将沿主要对外交通走廊分布的归德、仲宫、遥墙、桑梓店等13个乡镇,规划为市镇。根据各市镇所处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划分为南部山区西部市镇组群、南部山区东部市镇组群、空港市镇组群和黄河北市镇组群。撤并的乡镇驻地规划建设为新农村集中居住地。
此外,规划对市区用地与空间资源进一步划区分类,划定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区、城市绿色隔离地区、山林绿化区、一般农田用地区、重点生态保护防治区、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共7类功能区。针对各区提出具体的空间管制措施和要求,尤其是对脆弱资源保护明确强制性管制规定。
中心城规划:近期推动“一城六片”建设
规划提出,中心城建设用地集中在北部黄河和南部山区之间的适宜建设区域,用地发展方向在现状城区用地的基础上,主要向东西两翼拓展。规划范围向东扩展至市区边界,向西南扩展至长清城区。
根据规划,中心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两区”。“一城”为主城区,“两区”为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主城区为玉符河以东、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西、黄河与南部山体之间地区;西部城区为玉符河以西地区;东部城区为绕城高速公路东环线以东地区。主城区与西部城区、东部城区之间以绿色空间相隔离。
根据近期规划,济南将推动“一城六片”,即古城和商埠区、大学园博片区、西客站片区、滨河片区、奥体文博片区、贤文汉峪片区和唐冶章锦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二环路以内地区,以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危旧简易楼群改造为主,优化提升老城区功能布局与景观环境。城市东西两翼和沿小清河两岸地区,以高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新区建设为主,突出城市综合体发展建设,统筹设施配套和环境建设,实现以业兴城、以城引业。
在城市远景发展上,规划提出,中心城的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向南部山区延伸,完善、扩展西部城区和东部城区,实现跨黄河发展,在黄河北建设新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