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山东省气象台了解到,2010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多,时空分布复杂,多次突破历史极值。主要表现为春季持续低温,暴雪、海冰灾害严重,春夏之交大风、强对流天气多发,夏季气温偏高,汛期降水异常,秋冬季持续少雨(雪),旱情发展。省气象台专家表示,去年气候事件明显,突破历史极值较多,但仍属于正常范围内。此外,除半岛地区外,在可预测的时间范围内,山东其他地区仍无降水,山东干旱还将继续。会上,还公布了2010年山东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年初持续低温 渤海海冰灾害严重
2009年11月上旬至2010年2月中旬,冷空气活动频繁,全省气温持续偏低,造成渤海结冰、黄河封冻。2009年12月中旬渤海开始结冰,冰情不断发展,到2010年1月下旬,渤海湾海冰覆盖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莱州湾约1.1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冰灾害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冰层之厚,是近4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对海上交通运输、生产作业、水产养殖、海洋捕捞、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等造成严重影响。
春季气温偏低 物候期明显推迟
2010年春季,全省平均气温为12.1℃,较常年偏低1.0℃,与1970、1976、1985年并列为1951年以来的第6位低值。4月中、下旬分别偏低3.6、3.7℃,均为1951年以来第2位低值,中旬部分地区遭受霜冻灾害。受低温影响,物候期比2009年明显推迟,其中聊城毛白杨的芽开放期晚了11天。
春季山东半岛降雪突破极值
2010年3月16~17日,半岛北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烟台降水15.4毫米,积雪深度16.0厘米,突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3月份积雪深度极值。4月28日,烟台、威海出现“4月飘雪”景象,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终雪日。
春夏之交风雹灾害多
4~6月,全省共出现5次大风、冰雹灾害天气。4月26~28日,全省出现自西向东,内陆平均风力4~5级、阵风8级,个别台站达到10级的偏北大风,造成人员伤亡。5月29~30日出现的风雹灾害较严重,滨州部分地区的冰雹大如鹌鹑蛋,潍坊、烟台、滨州、青岛、东营5市因风雹灾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夏季高温闷热中暑频现
夏季共出现4次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分别出现在6月15~16日,6月28~30日,7月4~7日和7月29~31日。7月6日,全省大部地区出现37℃以上高温,其中鲁西北6县(市)出现40℃以上高温,陵县最高,为41.0℃。7月29~31日,鲁西北、鲁中和鲁南地区出现36℃以上高温,其中淄博、滨州、潍坊部分县(市)出现39℃以上高温,寿光、邹平最高,为39.8℃;由于湿度较大,高温闷热天气造成多人中暑。
盛夏初秋强降雨频现 鲁西北洪涝严重
2010年8月上旬至9月上旬,全省连续出现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8月8日无棣、8月9日聊城降水量分别为151.9、233.4毫米,均突破8月份日降水量历史极值,8月9日长清、茌平、东阿降水量分别为160.0、152.7、188.3毫米,均突破日降水量历史极值,海河流域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均发生1964年以来最大洪水,多处出现超警戒水位,强降雨造成了严重洪涝灾害。
夏末秋初连阴雨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山东大部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导致大部地区农田存在过湿现象,菏泽、聊城、滨州等地部分农田内涝严重,造成棉花明显减产。期间大部站点的日照时数为历史同期最少值,光照条件较差,不利于秋作物产量形成和中熟苹果摘袋着色及采收。
秋冬持续少雨干旱
9月底以来,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0.7毫米,较常年偏少85.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邹城、嘉祥连续97天无降水,突破历史极值。持续少雨造成大部地区农田表墒较差,鲁南、半岛及鲁中等地出现不同程度干旱。
大雾天气频繁
全年共出现22次大雾天气,除6、9月外,其他各月均有出现。2月22~23日,全省大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局地浓雾,能见度一般小于500米,浓雾时最低能见度小于10米。大雾给山东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