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10日以来,济宁市一直无有效降雨,随着旱情的不断延续,2月9日,根据旱情等级的评定标准,济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正式发布了旱情一级红色预警。
据了解,自去年9月10日以来,济宁市已153天无有效降水,累计平均降水仅为5.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96%,是自1951年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同时段降水最少的年份,已达到二百年一遇气象干旱概率。由于气温较常年持续偏高,土壤失墒较快,致使全市普遍出现旱情。目前,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56万亩,占田作物的52.4%,其中轻旱257.5万亩,重旱98.5万亩,麦田受旱面积300.3万亩,占麦田面积的54%,有6.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根据干旱预警等级的评定标准,目前济宁市的干旱现状,已达到了一级红色预警标准。
济宁市水利局防汛办王主任告诉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降水较少的天气形势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旱情仍将持续发展,已经呈现出冬春连旱的态势,同时气温也在逐步回升,抗旱的形势更加严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下一步,济宁将因时因地因苗落实抗旱春管措施,确保小麦顺利返青、拔节,浇好开春第一道水,凡是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力争抢浇保苗水,早浇返青水,确保2月20日前普浇一遍水。
同时,大力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在平原增打机井、修复旧井,在山丘区新建和修复山塘、水池、水窖等小微型集雨蓄水工程,引黄灌区对渠道进行清淤等措施,大幅提高抗旱保灌能力,并确保春灌前达到100%完成投资计划、工程质量100%合格、配套资金100%落实。充分利用济宁水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实施库、河、湖联调,抓紧启动南四湖、黄河、泗河、洸府河、汶河等区域调水工程。
此外,为更好加强抗旱工作的技术指导,由济宁市水利、农业等部门25名专家组成的抗旱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些专家将为下一步的抗旱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链接
根据《农业旱情旱灾评估标准》中对干旱等级的评定标准,结合济宁市的实际,该市将干旱等级划分为四级,并确定相应的干旱预警级别为四级预警,同时一至四级预警级别的颜色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其中一级预警的标准为:全市区域内大面积无有效降雨的时间春季61天以上,夏季46天以上,秋冬季91天以上;全市受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80%;城区缺水率>30%;以上情况有其一时是特大干旱,相应干旱预警级别为一级预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