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山东省嘉祥县政府下发文件,禁止本县南部山区绝大部分山体的岩石开采,并关闭规划区域内全部39座石灰窑及石粉加工厂……在嘉祥县内外引起强烈震动。令出已大半年,效果如何?
3000采石户接到“封山令”
山东省嘉祥县南部山区共有山头126座,涉4个乡镇。县里规定:对境内31座山头禁采、17座山头限采,32座山头重点绿化……禁令涉约3000采石户。3000户农民下山改行,另谋生路,这是政府不得已的决策。
山东嘉祥历史上为欠发达县。在南部山区,除外出打工,山石开采及粗加工多年前开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活计,但也无疑对山体和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据了解,全县总共65座山头不同程度地遭到毁坏性开采。
“封山工程”进展很顺利,至2010年底,按规定全县应关停碎石机10台、锯石机246台,拆除采石用变压器36台,关闭搬迁石灰窑灰粉厂39处,都百分之百完成了任务。3000采石户下了山。
“二次创业”引导农民下山
虽然山东省嘉祥县政府封山决心大,工作力度大,但并未采取特别的“强制”手段。原采石户这样说:“一个人没抓,一台机子没砸。”什么妙策让这么多农民主动下了山?
一是讲透滥采给家园、身体及子孙后代带来的长久危害,讲长远发展的硬道理,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采访中,许多人都说到“转型”一词。“转型”成了嘉祥县南部山区下山农民的口头禅。
二是引导农民进行二次创业。为此,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创业投资的30条细则;制定了采石农民转型专门扶持政策:进行创业技能免费培训,费税补贴或减免,如采石户再创业3年内生成的地方税全返还。2010年10月,嘉祥县举办了首届创业博览会,一项内容是向采石转型户推荐100个项目。许多转型农民选择了其中的项目。
在纸坊镇汤山村,记者看到了由18户下山采石户建起的一片蔬菜大棚,34岁的汤庆伟告诉记者,他小学未毕业就上山了,从拉石等粗活干起,后来当起采石老板,活既累又脏,人就像从面缸里爬出来一样,一年也就挣二三万元。现在,他们成立了绿色蔬菜种植合作社,政府帮他们协调租赁了200亩流转地,给他们修了2000多米的路,安装了棚用变压器,每棚年收入可达6万-8万元。
在马集乡工业园西侧,原3座石灰窑老板沈文忠拆了窑建起了服装厂和鞋厂。他说县领导陪他一同去青岛及南方考察后,坚定了他上新项目的信心。以前他3座窑用工不及30人,现在用工300多,且多是以前在山上采石的妇女。
在纸坊镇铁坡村,原采石老板史北京与另两位老合伙人一起,转行养驴,从内蒙古拉来了1778头毛驴,自称是目前全县最大的养驴户。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驴10个月出栏,净挣2000元。他说本村和外村每天都有七八人来瞅他的驴,自然是来观察琢磨他的改行之道。200多户的采石专业村铁坡村,目前已有8成农户转了型。
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
“靠山吃山”是嘉祥县南部山区部分原采石户滥采山石的“理”,但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玄志祥作为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在转型动员会上一番话让他们感到理屈了。玄志祥说:“靠山吃山不是把山吃掉。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山可吃。靠山吃山要换个吃法。”
嘉祥县南部山区盛产“天青石”,是一种沉积岩,无污染,无辐射,在国际市场上名声显赫。但由于滥采,形成恶性竞争,基本都压价廉价销售,许多被打成碎石子卖掉了。记者在马集乡四通石材工艺公司了解到,公司采用天青石雕制成工艺品及高档洗浴盆、马赛克装饰板等上百品种,尤其令欧洲客户喜爱。由于禁采限采,原料大大减少,他们可从容地开发新产品,精细加工,附加值几个月内提升了50%。
靠山吃山新吃法再就是吃旅游饭。南部山区本身就有武氏祠、曾庙、法云寺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仅仅投入北青龙山、云头山重采灾区的修复投资即达600万元。
植树是南部山区修复的另一具体办法,为此全县组织10万干群上山,共植树150余万株。许多采过石的山没土,就挖坑覆土回填植树,每植一棵树须从山下运上半立方土。
2010年12月29日,冒着零下几度的严寒,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秦存华率机关干群1000多人上山植树,显示了嘉祥县委县政府2011年度南部山区转型必胜的决心和信心。(陈中华 姜国乐 杜贵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