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大多在20%以上,2011年无疑将是继去年之后的又一个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年。一些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者报酬提高顺应经济规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趋势。从各地两会提出的诸多增加民众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措施来看,收入分配改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或已吹响“集结号”。
各省最低工资标准纷纷上调
山东省政府近日发布通知,将于3月1日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6%,最高档工资标准每月1100元。不仅是山东,新年伊始,北京、上海、江苏、重庆、吉林等地也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幅度都在20%左右。
这已是连续第二年全国大范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去年全国已经有30个省份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22.8%。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对于应对物价上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济南一家物业公司的保洁员景明秀说,自己的工资水平一直处于最低工资标准,估计这次工资肯定要涨到1000元上,这对于一家三口都在济南生活的农村打工者来说,是个不小的喜讯。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袁红英认为,这次最低工资标准大范围调整,和我国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等大背景有关,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日渐紧缺,提高工资水平符合趋势。
有专家表示,目前各地普遍出现的“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一些省份提早甚至在春节前就公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是考虑到在节后对劳动力的回流和外省劳动力引进增加吸引力。
此外,各地对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有严格限制。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表示,有支付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将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正常的工资支付标准,确有必要的应履行必要的民主程序并事先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居民收入占经济比重过低有望缓解
虽然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只影响到很少一部分劳动群体,但一些专家认为,在全国各地举行的两会上已明显透露出一个信号,即加快提高民众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民富国强。
如,山东省主动下调GDP增长目标,“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目标由“十一五”期间的13.1%下调至9%,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只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手段之一,今后还将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工资协商制度改革等措施,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历年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民众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占GDP之比已由1991年0.9下降到0.69,农村居民则由0.37下降至0.21。同时,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62.5%下降到2008年的48.6%。
袁红英说,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国民收入中政府部门和企业所得占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一是因为税收的增加最终大部分由居民承担,二是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使企业有保持低工资的优势,劳动报酬增长没能和经济发展同步。
她认为,政府及企业收入高、投资率贡献大,在经济的发展初期可快速推动经济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对经济的作用将下降,投资过高可能会使折旧过大,反而不利于民众实际收入的增加。
在目前各地普遍出现“用工难”的情况下,一些专家认为,资本争夺劳动力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提高劳动者工资,这对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倒逼产业升级,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改革还需打“攻坚战”
有专家表示,目前居民收入提高虽有所加速,但在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中仍存在许多障碍需要克服,政府、企业、劳动者各方需共同发力打赢收入分配改革“攻坚战”。
首先,政府收入需用到实处。袁红英说,今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已超过8万亿元,但占国内生产值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并且由于基础建设、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日渐增加,财政压力依然不小。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的行政成本却比发达国家要高,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现象仍然常见,减少这部分浪费对国民收入的挤占很有必要。
其次,行业收入差距、垄断企业收入分配不合理需尽快改善。近日,央企上缴“红利”过低引起民众的质疑。虽然利润上缴比例今年将提高约5%,资源性行业及垄断行业上缴税达到15%,但这个征缴范围与幅度,与此前学者主张全面开征以及40%、60%的征缴比重,及发达国家普遍缴税30%以上仍有不小差距。
第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起工资协商制度。一些专家认为,劳动力和普通商品不一样,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从来不是完全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而是由供求关系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共同决定的,我国当前需建立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对应的平台,并形成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的有效机制,从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此外,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认为,在提高民众工资水平同时,国家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社保、住房、教育等民生保障制度,为深度调整分配格局提供条件,当民众收入提高并且保障完善时,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必将到来。(记者 袁军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