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济宁讯(通讯员 李祥立 类维蒙)去年9月10日至今年2月25日,济宁市168天无有效降水,累计平均降水仅为9.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91.5%,是自1951年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同时段降水最少的年份,按同时段降水重现期计算已超过200年一遇。其间,共有5次降雨(雪)过程,均为无效降水,分别是:2010年9月24-26日,济宁市平均降水2.9毫米;10月14-15日,全市平均降水0.6毫米;12月3日,全市平均降水1毫米; 2月9日我市迎来第一次降雪,济宁市平均降水2毫米;2月13日第二次降雪,济宁市平均降水2.3毫米,由于这几次降雨(雪)过程降水量较小,对旱情缓解不大,致使作物受旱面积越来越大,济宁市作物受旱面积最高曾达到536.6万亩,占在田农作物面积的78.1%。市防指根据受旱程度和全市无有效降水天数,按照《济宁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分别于2010年12月13日启动了抗旱II级响应,2011年2月9日发布了干旱Ⅰ级预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党发动,全民动员,掀起了抗旱保苗的热潮,旱情得到有效控制,人畜饮水得以保障。
2月25日至3月1日,济宁市累计平均降水24.1毫米,最大点雨量微山县二级坝36毫米,各县市区降雨均超过19毫米,最大县微山县32.2毫米,金乡县、汶上县均为31毫米,其它县市区19-26毫米,旱情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地区旱情基本解除。市防指先后于2月27日解除了干旱Ⅰ级预警,3月1日解除了抗旱抗旱Ⅱ级应急响应。
此次降水虽然对济宁市旱情有较大缓解,但是没有形成地面径流,很难对地下水形成有效补充。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较快,蒸发量较大,据气象预报3-6月份降雨仍然偏少,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加之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增加,应继续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抓好因旱临时性人畜饮水解困工作,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继续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升灌溉条件;抓住降雨后的有利时机,做好春耕、春播和春管工作,取得抗旱保丰收的重大胜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