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围村到处撒”,曾是昌邑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脏乱差的现象在该市农村已经彻底消失了,干干净净的大街小巷,让人赏心悦目。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昌邑市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措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柳疃镇大辛庄村是昌邑市环卫局托管的第一个村庄。2009年3月,昌邑市环卫局从大辛庄村入手,实施环境卫生托管试点。安排保洁人员对大辛庄村的卫生进行了集中清理,对池塘边的垃圾进行了清运,在路边放置了垃圾桶,并聘用两名村民清扫村内卫生。大辛庄村也借势投资20多万元,硬化了围村路,建设了健身广场。村里的卫生状况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辛庄村的成功“破题”增强了该市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的信心和决心,之后,环卫托管在全市691个村庄全面推开。他们在村中按每15至20户设置一个垃圾桶的标准,在全市共设置了1万多个垃圾桶;每百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对村庄道路进行全日保洁。同时,投资840万元建设了7处镇街垃圾中转站,投资300万元购买了30多辆侧挂式封闭垃圾清运车,对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清运、压缩、中转,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
垃圾: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3月10日,记者走进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厂区时,看到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垃圾压缩运输车进进出出,运来的垃圾经过机械分解、分拣后,随着传送带被送进厌氧罐中。工程负责人张明泉介绍说,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厌氧处理,这些垃圾就会“变身”沼气、电能或者燃料,每吨生活垃圾可产生160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前些年,昌邑市镇村环境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垃圾乱填乱埋造成土地浪费达2000亩,而且严重污染地下水及空气。我们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通过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昌邑市环卫局副局长赵常胜对记者说。
昌邑市环卫局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模式。通过事企联合,投资1.08亿元,采取BOT模式建成了日处理350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解决了传统垃圾处理模式多污染、多浪费、低效益的弊端,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由“填埋、堆肥、焚烧”向资源化利用转变,达到了“社会化、产业化、无害化、资源化、零废弃”目标。
据介绍,昌邑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已获6项国家专利。有关专家认为,昌邑市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是垃圾处理史上的一次革命,走在了世界前列。
效应:助推农村文明建设
城乡环卫一体化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使昌邑市农村处处展现着和谐景象。饮马镇常家屯村86岁的老人徐学山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俺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干净过。如今,垃圾少了,空气好了,俺也愿意多上街走走了。”
环境的改善让很多村民改变了以前的生活习惯,晚上出门聚在一起聊聊天,或在路灯下打打牌下下棋,或在村里小广场上唱一唱跳一跳。不少村庄还自发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等,一有空就排练、演出,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还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记者在柳疃镇大辛庄村采访时看到,一位在村头带孩子玩的家长,提醒孩子把冰糕纸放进路边的垃圾桶里。奎聚街道张辛村村民张恩堂说:“现在大家看到村里环境整洁,也都注意把自己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过年过节在门口放鞭炮后,都会自觉把碎屑打扫干净。”柳疃镇金家庄村支书金德利则颇有感触地说:“俺村里有个集市,过去散集后往往一片狼藉,村里要组织人打扫半天。如今不一样了,到俺村里来卖菜的,卖完后都会自己借个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截至目前,昌邑市已涌现出1个全国文明村镇、5个省级文明村镇。
今年2月,昌邑市环卫局荣获2010年度“全国环卫行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仅去年,就有省内外39个地市、县级考察团到该市学习参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