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场中国最大规模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程启动以来,“人员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改革者们。
“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很多地方政府推行‘一团一策’,这表现出改革的灵活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院团改制的艰难,至今没形成一个有效的改革模式。”青岛市政协主席孙德汉委员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但当前大部分省市的演艺市场仍在“沉睡”,如何推进院团转轨,激发演职人员积极性,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将演艺市场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记者联手辽宁日报同行,请辽宁、山东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辽宁省营口市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上表现突出,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10家“文化体制改革调研工作重点联系单位”之一。2009年底,原营口市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部分人员组成了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变为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
转制之后,人往哪去?营口市艺术剧院资深演员侯琳琳介绍,留在新企业的只有1/3,其余2/3或以事业人身份退休,或进社区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策划计生宣传、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3个团共179人,无一人下岗。”
转制之后,钱从哪里来?过去,营口市文化事业单位有财政拨付的“人头费”,3个团一年共拨付450万元,“政府年年给,大伙月月光。”侯琳琳说,为鼓励转企改制,营口市政府承诺改制后连给5年,但不再每月按人头发给个人,而是用作企业发展基金。“但早晚有一天政府就不给了,所以大家卯足劲头,趁这几年多出作品,把‘死钱’变成‘活钱’。”
改制改到位,舞台有了,腰包也鼓了。2010年营口市艺术剧院商演收入达140万元,是改革前3团年总收入的3倍多。一台节目能卖到8万元,单个节目最高能卖到上万元,演员月最低工资也从改革前的800元上升到1500元。侯琳琳说,“加上每场80至200元的演出补助,每个演职人员的收入都翻番了。”
一项调查显示,山东60%以上的城镇居民把观看演出作为娱乐休闲、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方式,演艺市场有大块“蛋糕”等待各类文艺院团分享。2007年“一团一策”的文艺院团转轨路径确定后,我省转企改制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有的已完成改制的文艺院团,收入大多来自政府购买、国外演出,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张国俊委员认为:“应当引导推动改制的文艺院团加快开发我省极具潜力的演艺市场。”
辽宁省铁岭市政协副主席金晏山委员认为,营口市文艺院团改革能成功,关键还是创作出了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春闺梦》、《美丽的鲅鱼圈》等节目在商演中很受欢迎,还成为年底各单位联欢的抢手节目。其次,在东三省,民间演艺市场一直十分活跃,“只要节目好,价格适中,老百姓就愿看。”
张国俊建议,加快推进山东省票务系统建设,加大宣传推销力度;文艺院团应抓住还有财政支持的这几年,学习营口经验,将消费资金变为“发展基金”,把钱花在刀刃上。
中国社科院编审卢世琛委员说,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被认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硬骨头”,政府难“啃”,市场难“消化”。院团改制,安置人员、配给资金,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仍必不可少。另外,“为什么中国电影2010年票房收入能突破百亿,覆盖大中城市、城乡的电影院线是重要原因。”卢世琛建议,应该加快建设文艺演出院线,扩大覆盖面;同时,对地域性局限性不太强的剧种,加快建立区域演艺联盟,打破国内文艺演出市场条块分割的现状,先在一定区域内实现演艺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歌舞晚会、音乐剧、曲艺杂技等,一般都能看懂。山东的吕剧,大部分地方的人也能听懂,可以先到北方市场演一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