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侧水井
本报3月13日讯(记者 赵晓林)我市舜井街北部西侧工地曾经发生过宋代柱础失而复得的事情,本报曾进行过报道。今天,记者接到热心读者的电话,称在前些时候发现柱础的地方又发现两眼古代的水井,记者立即联系济南市考古所考古人员,一起赶赴现场。
记者在舜井街北部西侧工地看到,这里的施工面积又增加了不少,表面已经有大约2米深的土方被挖走。在被挖土方的基坑中部,距离大约有30米的地方,各有一眼水井。靠北的水井井壁由不规则的石块砌成,深约3米,底部还有水。南侧的一眼水井则稍微粗糙些,井口部已经基本被破坏。据现场一些挖瓷片的人说,这两眼井是前两天被挖出来的,也没人注意。
济南市考古所考古人员实地勘测后认为,这是两眼清代的民用水井,应是位于舜井街西侧的刷律巷的遗物。而在1993年被埋的原济南72名泉中杜康泉的所在地就在刷律巷,从位置上看,这里很符合记载中杜康泉的位置,如果能证明这两眼井中有一眼就是杜康泉,那就非常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了。
考古人员还介绍,在舜井西侧还有一处被埋的名泉——— 香泉,1976年被压在济南市第六十五中学的楼下面。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平地,几经变迁,香泉的位置也难以确定了。如果此次能通过考古发掘把杜康泉、香泉重新清理出来,将是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
考古人员对记者说,济南是泉城,保泉是全济南上下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所以,对于重新发掘出的名泉一定要妥善保护修缮,使其恢复原本的面貌,增加“泉”的文化内涵,让泉城这个称号更加名符其实。
另外,记者发现,目前这一片区仅存的舜井和元代的“迎祥宫碑”已经被大量的渣土包围,而且已经挖开的基坑边缘最近处距离“迎祥宫碑”仅有两三米,对两处重要古代文物造成很大的威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有可能造成两处文物的损坏。而这两处文物是济南古城区内现存最为重要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济南的历史、文化有着极重要的价值,如被损坏,后果不堪设想。
链接
刷律巷与杜康泉
舜井街以西、泉城路以南的高楼后面,有条弯曲的小巷叫刷律巷。杜康泉位于刷律巷59号居民院内。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有著录。泉池呈圆井形,砖石砌垒,直径1米,深4米余,常年不涸,水质甘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