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棋盘社区农贸市场里,一个摊位出售苦菊等野菜。 实习生 牛耘 王清彬 摄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气温依然偏低,真正的野菜大约半个月后才会大量上市,目前市面上叫卖的野菜,其实大都是产自大棚的“人工野菜”。
本报3月15日讯(实习生 杨婧婉 王金 徐青 记者 戚淑军)天暖了,野菜上市,但价格比一般蔬菜都要高。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气温依然偏低,真正的野菜大约半个月后才会大量上市,目前市面上叫卖的野菜,其实大都是产自大棚的“人工野菜”。
14日中午,在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记者看到,市场上有四个菜摊在销售野菜,种类也很多,荠菜、面条菜、苦菜等应有尽有。摊主告诉记者,荠菜、面条菜3.5元一斤,苦菊现在的价格每斤在9元左右,比一般青菜价格都要高,可由于头上顶着“野菜”的名分,还是比较受欢迎。
在一野菜摊位前,围着许多正在购买的市民,摊位上,野菜都被整齐地码着,嫩绿的色泽和肥厚的叶片十分惹人爱,“荠菜包饺子,面条菜可以炸着吃,很鲜很好吃。”摊主热情地表示,这些野菜都是从郊区地里挖来的,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一位购买了近二十斤面条菜的饭馆老板悄悄地告诉记者,现在这么大个的面条菜其实都是大棚的,真正的野菜还要再等半个来月才能下来。市场上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在北墙根忙活了一上午,才挖了不到四两苦菜,市场上大量的野菜,基本都是大棚里的。现在天气还冷,真正的野菜下不来这么早,还得过上十来天才能大量上市。
有关专家介绍,大棚产的野菜比真正的野菜长得个大,色泽更鲜艳,大棚的野菜在一定温度的环境中正常施化肥、喷洒杀虫剂等,才能长这么大个,虽然口感挺鲜,但营养价值却不能与真正的野菜相提并论。 “确实很想吃,但是有点贵”
市场里野菜问的多买的少
“野菜有营养,周末咱到田地里挖野菜去。”“到哪里挖呢?”随着天气转暖,不少泉城市民在小区论坛上,寻觅起挖野菜的地方来。日前,记者到省城的几家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走访发现,与到野外挖菜的兴致相比,市民对市场里销售的野菜不太“感冒”,摊主多说野菜问的多买的少。
8日上午,记者来到七里堡农贸市场,这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在一家卖苦菜的摊前,一对年轻夫妇在和摊主讨价还价后,买了五斤半苦菜。“买点菜给双方父母送去炖肉。父母都老了,不能像前几年那样到城外挖菜去了。”孙先生笑着说。
孙先生夫妇买完菜走后,好几个人又来询问了摊主苦菜的价格后,却都走开了。“这菜卖得不是很好,不景气一是因为价格有点高、比普通的菜贵,二是因为这野菜上市时间有点早。”
在该市场蔬菜区西北角一家卖面条菜的摊位前,一位大妈抓起一把面条菜,看了看,问了摊主一下价钱,得知每斤三块钱后,就走开了。“确实很想吃,但是有点贵了。”王大妈说,“不如自己去挖,还有点情调,从菜市场买回去,太贵了就没必要了。”记者在此摊前站了一刻钟,陆陆续续地有五六人在摊前问过面条菜的价格,但摊主只做成一桩生意。“我今年卖面条菜已经有一个月了,但卖得不是很好,可能是价格比较贵吧。”摊主李先生说。
下午,记者又来到棋盘街社区菜市场,这里卖野菜的摊主不是很多,只有四五户,卖的野菜有苦菜、面条菜等。“很多人光来问这些菜是什么,但买的不多,可能是比较稀罕,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吃。而且可能大家觉得比起一般的菜贵一些。”据了解,该市场上的野菜至少3块多元一斤,面条菜约3.5元一斤。位于菜市场西头的摊主说,“苦菜一般洗干净蘸酱吃,败火;面条菜一般可以包饺子、蒸了以后拌蒜吃。”(记者 殷亚楠 实习生 牛耘 王清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