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学术期刊“靠收取版面费牟利”以及“论文买卖产业化”等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评职称,拿学位,托关系,发论文,这套原本称为“潜规则”的办事程序逐渐公开化、产业化,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近日,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司负责人表示,收费期刊将被叫停。一纸禁令能否换来“版面经济”的“寿终正寝”?除了“关上水龙头”,整顿收费期刊还需解决哪些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硬指标下的“明规则”
随着头像不停闪烁,QQ群里同事的一条消息搅乱了陈媛媛(化名)原本平静的生活:赶紧准备发论文,收费期刊将被叫停。小陈是市城郊小学的数学老师。今年,她将参加中级职称评定,而参评条件之一就是: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不少于两篇。
“如果论文数量不达标,很可能一票否决。”陈媛媛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实在不行只好找论文代理了”。虽然不明白工作能力与论文数量究竟关系几何,但在强硬的指标规定之下,小陈只好选择遵守“规则”。“在这个节骨眼上,没必要为了千儿八百的版面费跟自己的前程较劲。”
药到病除还是治标不治本
相关评价机制对论文数量有硬性指标的规定,部分期刊有正规合法刊号却苦于经营困难,共同的利益驱动使两者很容易找到契合点。
为配合核心期刊的收费,一种附属产业应运而生,即论文发表代理人。这些人手里往往掌握着数个核心期刊资源,硕士或博士,甚至高校教师。如果需要发论文,可以直接通过他们进行操作,由他们负责收费。这些代理人通过学生口口相传,生意非常不错。
记者通过网上搜索引擎轻松找到一家济南的论文代理机构。网上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该机构既可以代理高校毕业生学术论文发表,也可以提供职称评定等论文代理服务,并且保证论文发表机构为合法正规期刊,甚至可以“拿到邮寄的发表文章之后再付款”。“价格方面根据期刊等级肯定不一样,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市级收费标准肯定不一样。”
随后,记者通过特殊渠道联系到一家收费期刊武姓编辑,他也道出了该刊由免费到收费背后自身的苦衷: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杂志社的一切开销均须自负盈亏。学术类期刊,因为发行一般只限于某些科研机构,所以收益很少。在2003年,有极少部分学术期刊尝试收费发表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并很快取得成功。此后几年里,很多学术期刊社纷纷仿效。所以,至今天,形成了绝大部分期刊发表论文需要作者付费的局面。”
对于新闻出版总署叫停收费期刊的表态,该工作人员表示,只要相关的评价机制不改变,对论文的市场需求就一定存在,有市场需求,收费期刊也就难以真正终结,“也许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关上“水龙头”只是开始
终结“版面经济”,还学术以本来的尊严和面目,叫停收费期刊,关上“水龙头”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仅仅把收费期刊取消了,而论文指标却依然存在,到时候要发表论文怎么办?”陈媛媛的顾虑投射出了相当一部分人对收费期刊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
“现在一些大学和企事业单位,只要牵扯到评选先进或者晋职称,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很多地方是没有资格参加评选和职称评定的,只有在某某公开发表的期刊上发表超过几篇,才有入选资格。”一位不愿具名的济南教育届人士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不改变这种唯‘论文’而不考虑能力的评选晋级方法,‘版面经济’就一定还有生存的土壤。叫停收费期刊,关键就在铲除其生存土壤。”
在采访中,也有受访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不发表论文如何考量一个人的水平?如何去评估一个人在岗位上的贡献?”
“其实,这正是评估学术价值、评定职称的真正的弊端所在,在‘倒逼’着人们被迫‘造假’。”上述教育人士表示,“‘治标更要治本’,在解决刚性的发表论文需求上,亟需为评定职称、评估学术或学生们可以毕业打开‘另一扇窗’。”
对于能力评价标准,除了论文之外,也有不少受访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是不是可以引进一个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如爱岗敬业的情况、出勤率;学生的社会实践次数和成果、群众的民意评价、自发搞的研究和发明创造等能否也成为评价机制中重要一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