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洋硅谷”的建设,陈德昌认为,首先要了解区域内的科研院所 、大专院校在蓝色经济方面搞什么项目,前期科研以基金的形式推动,要了解这些项目的前景和前途、应用价值,有针对性地引导解决现实问题的项目,如海水淡化,然后再来调查这些项目搞到什么程度了,小试、中试、还是产业化。企业也要做前期的考察,舍得花一定的资金做前期选则。
在“硅谷”大力扶持本土科研成果
提起海洋科技成果难转化 ,既是技术出身又在运营生物科技公司的刘万顺教授深有感触。刘教授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创办的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目前正经营海洋生物医疗产品。刘教授拿自己的公司向记者举例,他所在公司研制的功能性壳聚糖止血修复材料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但是审批的过程非常漫长。由于国内对于海洋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并不深入,没有之前定下的标准可参考,就连国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标准也是空白,新事物要经过审批并最终投产要经过一环环检验、临床评价、国家专家评审团的评审……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时间。自己的企业即将搬进“蓝色硅谷”,刘教授很欣慰,“我觉得蓝色硅谷设立非常有必要,青岛的技术底子硬,加上好的政策肯定会在蓝色之路处于领先地位。”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教授仲维仁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一毕业就开始从事海洋水产研究 ,关于“蓝色硅谷”和科技成果转化 ,他既欣喜又担心 。“前段时间浙江省高新技术处等好几个部门分头到全世界去招商,我在瑞士的苏黎世遇见了他们,他们一是招海洋高端人才,二是招海洋方面先进项目。他们给出的筹码很诱人 ,只要海洋高级人才带着项目来,浙江省免费提供土地、厂房,资金也提供一半。虽然浙江省海洋研究基础不如咱青岛,但是他们的世界眼光,他们对于海洋经济的扶持力度使他们近几年发展很快。我在青岛工作这40年来遇见很多科研人员,他们手里不是没有好项目,很多项目已经外流了,因为南方给出的政策更宽松。”
仲教授表示,现在青岛要建立“蓝色硅谷”,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希望政府一方面能真正树立国际眼光,从全世界引进高新海洋科技人才和项目。另一方面在硅谷区域内大力扶持本土科研成果,给技术人员一个踏实、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比“蓝色硅谷”外更优惠的经营环境。 文/图 记者 李晓哲 邢成博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