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防办党组书记、主任张兆启
日期:2011-10-18 来源: 大众日报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山东实际出发,确定并大力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土地资源紧缺愈来愈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迫切需要解决。2007年,省政府、省军区提出“两建同步”战略以来,全省人防建设蓬勃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为城市向地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我们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确立“地下山东”发展战略,形成“陆上山东”、“海上山东”、“地下山东”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山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发展空间由地面向地下延伸,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增加地面绿化率,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学家认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使更多的地面种植树木、修建公园,恢复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能源学家认为,地下建筑冬暖夏凉,可以减少暖气冷气设备耗能,节省石油、煤炭等矿藏能源;地质建筑学家认为,地下建筑抗震性比地面建筑好;医务工作者认为,地下医院更有利于病人的伤口愈合,并给病人创造更好的安静舒适环境;军事学家认为,地下对于空袭和核爆炸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已把地下空间确定为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并预测21世纪末将有1/3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地下空间。目前,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兴起了“地下热”,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兴建大规模的地下城,从以前主要利用地下20米左右空间,逐步向利用地下100米以内空间发展。我国的许多大城市也逐步兴起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热潮。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迫切要求。我省是人口大省,在1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9500多万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较少。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6%,人均2.52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6%。早在2000年,我省土地人口承载量已处于临界状态,比其他省提前了5-10年。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我省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持续增大。一方面,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国家为了保护耕地,对土地资源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控制政策。这样,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必须另寻出路。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全省目前每年报建人防工程面积近6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省了同等面积的建设用地。如果实施“地下山东”战略,切实做到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那么还有更大的潜力。目前我省每年争取国家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加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共约2.5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为1万公顷,相当于增加了15万亩建设用地。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利于战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兼顾人防要求,在不增加太大投资的情况下,就能发挥平时与战时的双重防护功能,为公民提供安全的防护场所。战时公民转入地下,可以有效地防护敌人空袭兵器的杀伤破坏,平时也可以作为紧急避难场所。各种地下防护工程均具有抗震功能。1976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地面建筑一片废墟,而地下防护工程完好率为91%,受损的工程也只是出现裂缝和墙皮脱落,在地下的人员无一伤亡,设备物资基本无损。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共有1.2万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受损,仅占全省人防工程总量的3%,且损坏程度仅限于吊顶震落、通风管道震裂、消防设备震坏等,主体工程均保持完好。人防工程还具有防暴雨水灾的功能,2007年“7·18”济南特大暴雨,由于具有完善的口部防护设施和排水系统,市区人防工程无一出现安全事故。可见,大力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能够有效地增强城市抗毁能力,无论战时还是平时遇有突发事件,作为避难场所可以有效地为市民撑起保护伞。如果在城市建设中不注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遇到紧急情况时,城市居民将无处藏身,造成人民群众极大的心理恐慌和生命财产损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