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美国人20%在读电子书 圣诞送电子书致用户增加

时间:2012-04-06 16:42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www.yunhepan.com
晚报记者 朱静远 综合报道晚报记者 朱静远 综合报道

  iPad、Kindle这样的平板电脑或是其它智能手机对人们的阅读习惯究竟有多大影响?如果还有人对此感到怀疑的话,是时候该转变观念了。美国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研究组”4日公布了一份名为《电子阅读的崛起》的报告,称在过去一年中,有20%的美国人尝试过电子阅读,这个消息对出版商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而对图书馆来说,或许是个坏消息。

  圣诞节后,电子书读者大涨

  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至少读过一本电子书。 43%的美国成人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通过电子书、平板电脑、电脑、手机等形式读过电子书或是其它形式的长篇文章(电子杂志、学术期刊、新闻报道等)。 28%的美国人至少拥有一件电子阅读设备,比如平板电脑、电子书等。除此之外,在阅读电子书的人群中,很多人也会阅读传统的印刷书籍,而且他们的读书量比只看实体书的人更高。电子书阅读者去年一年中阅读书籍的平均数量是24本,而只看实体书的读者去年一年所读书籍的平均量为15本。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出版商可能会感到无比兴奋,但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却可能会对这些数据感到“不爽”。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网络购买电子书,而且他们会买下大部分自己感兴趣的书,但喜欢有声书的人则更喜欢采用借阅方式。

  与传统书籍爱好者不同的是,电子书阅读者很少分享书籍。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很自私,而是因为电子阅读器不方便将一本电子书传送到另一台机器上。

  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2月的调查显示,有72%的美国成人称自己在一年中读过书,17%的美国成人称他们读过电子书。但到了今年2月,称自己读过电子书的人上升到了21%,这主要是因为各种电子阅读设备在圣诞节期间被当做礼物送到了人们的手中。报告称,如今每天阅读电子书的人数是2年前的4倍。

  电子书分流实体书“粉丝”?

  同时阅读电子书和实体书的读者表示,在紧张的旅行、通勤期间,或是希望从更广阔的范围内选取书籍时,他们会更青睐电子书。而如果是想要和人分享书籍,或是给孩子讲故事时,他们会选择实体书。在有睡前阅读习惯的人中,有45%选择电子书,43%选择实体书。

  42%的电子书读者是在电脑上看书的,29%的人选择了手机,这说明人们会选择任何设备来阅读电子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美国的一家公益性文学机构“世界读书人”本周推出了一款适用于非智能手机的软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的手机中,有70%是非智能机。 “世界读书人”希望能通过这款软件,将免费的电子书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手中。

  但是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并没有提到,电子书到底是拓展了图书市场,还是正在调节一个已经成型的市场?电子书的“粉丝”是否只是从实体书爱好者中分流出来的?

  皮尤研究中心 “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研究组”的组长李·瑞尼表示,由于电子书市场才刚刚起步,还不到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 “我们真的不确定,未来几年内,读书人的数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瑞尼说,“现在看起来,与十来年前相比,似乎读者的数量正在减少,但是爱书人士的读书量却在上升。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读者们并不是过于情感化的人,只有2%的读者认为,触感、气味等实体书的物理特性是阅读快乐的主要来源。

相关阅读
  • 美国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目前不是美国致死率最高疾病
  • 外媒:疫情导致市场消失,美国农民大量销毁农作物
  • “5G导致新冠”阴谋论盛传 英国两座信号塔被烧
  • 欧盟发公开信向意大利致歉:对不起 欧盟现在与你并肩
  • 西班牙一地举行葬礼,致60人确诊!
  • 金正恩文在寅互致亲笔信,因为疫情。
  • 韩国新冠肺炎致22人死亡 大邱77岁老奶奶家中离世
  • 德国汽车冲撞行人致15人伤 接近人群时有明显加速

    • 上一篇: 北约驻阿富汗基地补给油罐车翻车起火 致7死3伤
      下一篇: 美国海岸警卫队开炮击沉日本海啸“鬼船”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