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奶吧有什么问题,没有人比我更清楚。”9日,看到本报《鲜奶吧,“鲜”得让人难放心》一文后,山东省畜牧业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主动致电。他承认,鲜奶吧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面临着诸多问题。然而他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缺的是一纸规范。”
据悉,省内各市已在9月30日前上报整顿鲜奶吧的办法。济南市鲜奶吧管理办法有望近日出台。
【尴尬】
主管单位没人认
“我国的奶业非常脆弱,不是生产技术的问题,而是消费者信心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奶源信息不透明,流通过程难监管,有证的屈指可数,济南百余家鲜奶吧,有营业执照的仅有5家。据业内人士表示,本报对此予以报道后,生鲜奶行业会遭遇寒流,鲜奶吧也会变得愈发“脆弱”。
9日中午,记者在纬一路一家鲜奶吧看到,用餐区域内空无一人,附近餐饮店却人头攒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入口的醒目位置,挂有一排荣誉证书,但是经营许可证却不在其中。
问题究竟要如何才能解决?谁来救救鲜奶吧?按照8月出台的草案规定,鲜奶吧管理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卫生、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各负其责。
具体分工是:畜牧部门负责奶源质量监管,监督管理鲜奶吧所用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严防不合格鲜奶流入鲜奶吧;质监部门负责对鲜奶吧设备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审核把关;食药部门根据畜牧兽医和质监部门提供的审核意见,对符合条件的鲜奶吧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鲜奶吧从业者持《餐饮服务许可证》向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9日,记者与上述部门取得联系。“谁发证谁管理,其他的只是配合。哪一个环节有问题,相应职能单位只能追溯,无法更改整个流程。”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工作人员表示。暂定的发证单位——— 济南市食药局则表示,正式文件尚未出台,暂未开展该业务,“目前一张证都没发过。”
【溯源】
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
“鲜奶吧是有很多问题,不讲诚信的、无证经营的、奶源不明的,然而我想说的是,这个行业总体是好的。这是奶农们摸索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新路。”山东省畜牧业协会奶业分会秘书长张志民对记者说。
他告诉记者,在生鲜乳收购行业存在“两张皮”现象,产销利益极不均等,“增加一个流通环节,奶农就被扒一层皮。你知道生鲜乳的收购价吗?有压到1.3元一斤的。白花花的鲜奶,一斤只能卖1.3元,买矿泉水都不够。产销脱节、奶贱伤农,成为奶业的隐患,三鹿事件就是代表。”
2009年7月,第一家鲜奶吧在潍坊诞生。这样的一个模式减少了中间商,从奶源地直接到奶罐,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鲜奶吧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法规来管,发展中必然面临问题。产销一体化的路是好的,既能保留营养元素,又能维护奶农的利益。”张志民说。
【数据】
全省3000家鲜奶吧,近千家不合格
在80℃-85℃中,牛奶煮沸 15秒,就是巴氏消毒法。巴氏奶成分未变性,保留原有营养结构,卖点就是个“鲜”字。
张志民说,在国外的牛奶市场,巴氏奶份额能占9成,然而在国内的销售市场,份额连一成都不到,“鲜奶吧中间环节少,出售的是巴氏奶,应该被大力推广。”然而作为新生事物,鲜奶吧发展欠规范,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目前山东省有3000多家鲜奶吧,至少四分之一不合格。”
张志民认为,放心鲜奶吧需要有几点要素:店面能提供“两证”,即餐饮服务证和营业许可证;有固定奶源,牧场需提供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动物防疫许可证和生鲜乳运输许可证;有从事生产的专业人员,人员应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人员有健康许可证;设备符合生产条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