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岛城民俗活跃分子,很多人想到同一个身影:不高微胖,喜庆的笑总挂在她脸上,连眼睛都弯成了线,嘴翘成弧。很少有普通市民因文娱活动人尽皆知,而张典英,这个儿孙满堂、年已六旬的小老太,却成为岛城民俗艺术界众人皆知的民间艺人。
2003年成立锣鼓队,从四五人的小阵容发展为如今200余人的大团队,从社区内的自娱自乐到参加政府、企业的宣传活动,张典英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历经千辛,终于得偿所愿成为岛城名声赫赫的民俗团体,甚至在2008年青岛奥帆赛时,敲锣打鼓响震世界。
“十年前我就像一个病秧子,整日昏昏沉沉,那时我就怕活不到见孙子外孙的那天。真的没有想到十年前的一个决定让我收获这么多。我很庆幸当初‘偷偷摸摸’地办鼓队,否则我们的社区不会像现在这样团结、和谐,姐妹们的生活不会这样丰富有趣。” ——张典英
细数十年
“病秧子”偷偷摸摸敲起鼓
2003年之前,张典英只是市北区台东街道社区的一名退休妇女,而且是一位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药罐子”。那时年纪刚步入五字头的张典英,已经经历4次大手术,开胸、插管、割胆,单是这些名字就惊心动魄。因此,在儿女的心中,母亲似乎只能窝在家中养病度过晚年了。甚至张典英自己也认为,不需子女照顾的生活离自己越来越远。
2002年年底,一次偶然让张典英对打鼓产生了兴趣。穿着粉红翠绿的小袄,腰间缠着五彩绸缎,两臂挥舞木槌时彩缎飘扬,脸上全是喜乐,张典英觉得这样的画面是她理想的生活状态。“我那时候胳膊根本抬不起来,连梳头都是让我姑娘帮我梳,所以你想想,当时我家人怎么可能同意我去打鼓啊。”张典英回忆说,同家里人讲过一次后她就不再坚持,但却偷偷地开始筹划地下组队。
资金缺乏道具全靠DIY
组建锣鼓队首先要有道具,这对于一月只有30元收入的张典英无疑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不能和家里人要钱,她就只能找朋友借;或是把儿女给的生活费偷偷扣下一部分,用来买布买花。一艘旱船当时就要480元,一只毛驴也要300元,张典英常常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家借完借那家。能自己做的她就一针一线地缝。
2003年锣鼓队成立之初,一周里光是买鼓买驴她就跑去即墨两三趟。其他的小道具她就捡一些木头做成支架穿在绸缎里。但道具买回来后她不敢放在家里,而是藏在邻居家。
仅有道具还不够,还需要队长和队员。队长是张典英自己无疑,可是队员去哪里找呢?“我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觉得打鼓是个有意思的事,把大家找来一起聊天一起玩,玩出健康身体,玩出和谐社区,挺好的。”张典英的热情感染了邻居,陆陆续续有五六人加入了她的小团队。
2003年3月8日,在妇女节这天,张典英的锣鼓队正式成立。就这样,邻里皆知的“病秧子”张典英玩起锣鼓,一打就是十年。
一鼓作气鼓出非凡浪花
张典英锣鼓队的第一次活动就是为大名路小学献上教师节的贺礼,这次演出是她团队的首演。“我一上台就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和在台下判若两人,什么紧张呀担心呀统统没了,只是想着融进欢快的音乐,欢天喜地地给咱们的老师们送上祝福,让他们也乐和乐和。”张典英谈起首演,尽管相隔近十年,还是兴奋得眉开眼笑。
张典英表现出的昂扬精神和自信的心态打动了每个人,青岛市摄影爱好者李克扬就是其中一人,李克扬拍下了张典英最喜庆最生动的身影。“那几年社区很多上点年纪的朋友不是下岗就是内退,忙活半辈子突然闲下来,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生活的重心,每天不是家长里短就是坐在街边打牌,整个街道社区又吵又乱。我担心这些朋友的精神很快就会散了。”李克扬介绍他和张典英的10年友情正是从这里开始,“我一见她就觉得她有能力、有心力把一盘散沙的社区重新凝聚在一起。”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张典英后,李克扬便联系了台东街道办事处,希望办事处能够给张典英支持,组建独一无二的社区民俗演出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