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将获交通补贴
“给我打电话发牢骚的少了。前后有了对比之后,觉得搬迁也可以接受。”曾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家长委员会反馈的信息是,多数家长对现今的情况还算满意。
记者接触的一些学生,也表示已经开始慢慢适应搬迁后的学校生活。“以前骑自行车10分钟就到,现在要坐20分钟的班车。第一周是各种不适应,特别是集体生活。”初三的徐一帆语气轻松地说,“现在习惯了,餐厅里有肉有菜有汤还有水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学校为搬迁学校“减震”采取了多项举措,但至今外界仍然存在对于这次搬迁的抱怨和担忧。
“以前出门就能在市区逛逛,现在只有周末出去转转。在郊区买东西没地儿买,校际之间开展教研活动也不方便。”14日下午,记者在校园里遇到骑着自行车买菜归来的李老师,他如此表示。
除了少数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照顾的之外,多数老师都选择随学校搬至新址。一些未婚青年老师还选择了住校。远离城区,对他们来说,生活上平添了一些不方便。尤其是对于那些每天从学校新址往返城区的老师们。“原来离学校只有3公里的路程,现在离学校有9公里。尽管能开车 ,但不方便顾家了。”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老师说,生活成本比以前是要提高。
针对老师们的实际情况,学校准备发放交通补贴,提高福利待遇。不过,“现在还是口头支票”。
值得注意的是,文华国际学校今年招生名额由去年的480人扩招到880人,而报名人数由去年的3000人减少到约1800人,录取比例由去年的6:1变为2:1。对于报名人数的下降,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建英先是强调了潍坊市教育局要求报考中心城区民办小学、民办初中的学生只能选取一所报名的调控政策,随后亦承认受到了学校搬迁郊区的影响。
“能消解这些担忧的还是教学质量。2005年潍坊一中搬迁到郊区后,实行寄宿制,不照样是高中教育的领头羊吗?”文华国际的一位校领导反问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