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作环境差以外,“低人一等”也是刘金仁感受最深的事。“十几年前打扫卫生的时候,住户都不能按时、按地扔垃圾,常常扫着扫着一包垃圾就从屋里扔出来了。提醒他吧,他反而嚷嚷‘你们不就是干这个的吗',要不是为了挣钱,我真不想干了。”
但是自打道路修缮之后,原先的土路变成宽敞的柏油马路,刘金仁顿时觉得工作轻松了不少:“打个比方,就像是’吃窝窝头的换了大馒头‘,那路面扫都扫不出灰来,一般捡捡就行了,看起来很干净。”
除了不用再遭受泥水“侵袭”,他还欣喜地发现,市民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了。通过政府大力宣传教育,乱丢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很多住户自觉按时按地投放垃圾,刘金仁只需定点去收就可以。不少住户见到他,也会亲切地打招呼,天热的时候,还会主动让他进屋喝点儿水休息。“市民的素质真高了,我受到尊重了,不再觉得这份工作丢人。”刘金仁说。
装备
配上了“坐骑”,省钱又省力
11月6日记者在重庆南路见到了正擦拭环卫车的高志军夫妇。提起自己的“爱车”,高志军难掩兴奋。今年40岁的他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和妻子从潍坊来到青岛做环卫工人,现在和妻子人手一辆环卫车。“她的是清扫车,三轮的,我的是收垃圾的车,四轮的。不用拎着大包垃圾走远路了,也不用风吹日晒了。”
“拉垃圾必须要有车,要不没法干。”高志军说,一开始收垃圾的时候自己是拖“大地板车”,“车很重,一千多斤,一到上坡就走不动了。”他说,为了能干好这份工作,也能轻松一些,他咬咬牙第二年花7000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他给记者展示了这辆老三轮:锈迹斑斑的车架,放了很多大木板子当挡板。高志军就是开着它风里来雨里去,一开就是10年。
2011年冬天,他和妻子分到了一辆三轮车一辆四轮车,用来做清扫和运垃圾的工作。有了新“坐骑”,高志军特别高兴,他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省钱、省力。他做了个对比:原先开三轮的时候每月要花300多元油钱,只能拉6个桶;现在油钱不用自己掏了,每趟还能多拉两个桶。最重要的是原先要靠人力将桶抬到车上,现在车子能自动将桶里的垃圾“吞进去”,省了很大的力气。如此一来 ,一天拉个七八趟没问题。
四方区环卫办公室主任李曙光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垃圾收运速度、减少职工清运困难,从去年开始,区里为环卫工人配备了203辆电动三轮车、31辆四轮车,正是这些举措,让环卫工人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收入
工资涨三倍,为儿买上房
刘金仁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现在他们的工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上涨。刘金仁告诉记者,由于既做打扫又做运垃圾的工作,现在他的工资已经从原先的600元提高到现在的2300多元,加上妻子的1200元收入,俩人生活得比较舒心。
“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满足。”刘金仁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做环卫工没有以前那么累了,单位给他们提供的待遇也很不错。“冬天给我们发棉袄,夏天有短袖,光工作服就好几套了。”他说,每季度单位都会发香皂、洗衣粉等物品,虽然这些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但是能感觉出来他们受到了关心和重视。
刘金仁说,他以前在家务农,一年的毛收入只有 1万块钱。工作的16年里,除了工资上涨,社会对他们也更尊重、更关注,这让他们心里踏实。
刘金仁刚来青岛时,也要每月花200元租房子,付房租的钱仿佛在“割他的肉”;没几年的工夫,他就赶上了好时候,住上了员工宿舍。虽然经过几次拆迁,住所换了又换,但不变的是不用付房租。“我住宿舍住了12年了,除了水电费外,没花一分钱。”眼看着在老家工作的儿子长大成人,2011年,他用存下的钱给儿子在潍坊买了套房子,现在儿子已经结婚生子 .“俺们挣钱不多,能给孩子买上房就去了一大块心事,剩下的日子不用那么拼命了。”朴实的他说着,脸上满是幸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