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某某医院使用医保卡时,购买了违禁药品,已被我方查到,现需交纳部分罚款。”如果市民接到类似电话,千万不要轻信。据市中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介绍,最近一段时间,以“医保卡”为名义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件在市区内频繁发生。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市民,在接到类似电话时一定要注意核实信息来源,防止上当受骗。
俩电话,丢了十多万
近日,家住市中区的高先生,在家突然接到电话号码为02785874400的外地来电,一名自称是医保处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高先生,不久前高先生使用医保卡购买了违禁品,根据相关规定,要对高先生罚款15000元。随后,这名“工作人员”又告诉高先生,在公关机关的协查通报中,发现高先生的多张银行卡涉嫌洗钱等犯罪活动。
没见过这种阵势的高先生,当场乱了马脚,连忙在电话中解释“自己最近从未购买过所谓的违禁药,而且银行卡一直在自己手中,怎么可能洗黑钱呢!”见高先生如此紧张,“工作人员”开始宽慰高先生,“您的个人信息可能被犯罪分子盗用了,我们最近已经遇到了多起类似的案件,您别着急,我可以将您的电话转到‘公安机关’,具体情况您可以向他们咨询。”经过“工作人员”转接后,电话中传来了一个自称是武汉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王警官”的声音。
对方一接通电话,就严厉斥责高先生的银行卡涉及一起240万元的洗黑钱案件,警方正准备严肃处理,对高先生的资产进行审查验证,要高先生马上将所有资金转入“公安局”的安全账号内进行审查,待案件查清后再返还给他。此时,彻底乱了主意的高先生没跟家人商量,就独自赶到银行,按照电话中“王警官”留下的银行账户汇去10万多元。事后,高先生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
三步走,骗你没商量
在采访中,市中区公安分局的民警告诉记者,虽然电信诈骗花样繁多,但大多都采取三个步骤,让人上当受骗。“你的医保卡被异地盗刷,购买了违禁药品,10分钟后我们将对你的卡采取停卡措施。”实施诈骗的过程中,骗子首先会拨打受害人的固定电话,然后说出上面的话。听了骗子的话,许多人往往会紧张起来,这样骗子的第一步“故弄玄虚”就完成了。
在引起受害人的紧张情绪后,骗子就会继续施压,以强化受害人内心的焦急感。此时,为了让受害人深信不疑,骗子会将对方电话“转接”给“警方”。这时,骗子使用的最常见的方法则是:“我们现在把你的电话转接给公安局。”此后,“某警官”就会接听电话,继续挖陷阱。他首先会询问受害人的个人资料,然后假装敲击键盘,最后告诉受害人:“你的医保卡被盗用,而且个人信息也被盗用,我们现在这里显示有不法分子利用你的个人信息开设了银行账号,进行洗黑钱等违法行为,如果没法证明你的清白,你将被判刑,而你银行卡上的钱也将被冻结。”进行到这里,骗子行骗的前期铺垫基本结束。
此时,受害人的内心大都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便会按照骗子的操作提示,将钱汇到了骗子的账号上。还有的为了让受害人信以为真,会将受害人的电话“转接”给办案的检察院人员。电话转接到“检察院”后,对方就会告诉你:“刚才警方的人说了你可能是清白的,但是我们不能仅凭电话中说的话就相信你,你必须立即将钱转到我们的安全账户上去,经过我们的审查后,才可以对你撤案。”此时,如果受害人表示不方便立即去转款,或者不会转款,对方还会询问你的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以便帮助你先把账号进行安全处理。”但不管受害人是转款还是“安全处理”,受害人账号上的钱都会很快消失。
骗法千变万化,最后一定是转账汇款
据市中区公安分局民警介绍,电话诈骗这几年一直是他们重点防范的对象,而近期诈骗花样更是层出不穷。此类案件多为跨省、市作案,作案时间均为白天,犯罪嫌疑人通过随机拨打某一号段电话,选择防范意识较差的中老年人为侵害对象。嫌疑人为团伙作案,分工明确,且精心谋划、相互配合,分别扮演“医保中心”工作人员及“公安局”民警,以受害人医保卡涉嫌违法套现、透支、涉毒等,需要对受害人的资金进行审查保全为由,要求受害人进行转账操作。其手段环环相套,以骗取事主的信任,降低戒心,加上事主获知自己涉案后担心受到牵连而心理高度紧张,致使轻易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