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较快、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不便种地或不愿种地的农民逐年增多的实际,积极围绕粮食生产兴办合作社,代管农民的承包土地,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种植管理及产品销售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环节的组织化水平。通过鼓励多主体创办,坚持多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一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兖州市共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辐射带动农户1.5万余户。鸿运禽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一扶、双保、五统一”服务,解决了农民饲养肉鸡怕风险,无技术的难题,2011年合作社收入达到12亿元,盈利实现9402万元,带动社员3216户,社员年平均收入达到1.6万元。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农林牧副渔产业全面发展。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质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副渔产业全面发展。2012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连增”,总产突破10亿斤。蔬菜种植面积约2.9万亩,设施蔬菜面积约5500亩,中小拱棚1万亩,其它露地蔬菜3000亩。截至目前,全兖州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6500亩,水产品产量867吨,产值994万元,无公害养殖面积达到95%以上,休闲渔业20余处。全兖州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749.82万只(头),肉类总产78818.13吨,蛋类总产29927.5吨,奶类总产11637.5吨。
注重城乡统筹,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居住条件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多元投入”的原则,采取迁村入城、迁村入镇、村企合一、合村并点、村庄改造5种模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目前,在建楼房180栋6070户,竣工楼房66栋2247户,入住村民215栋6676户,拆除旧院落5844处,腾空土地约3000亩。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三化”标准:一是坚持基础设施配套化。按照“五化十通”(“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通路、水、电、气、暖、污、公交、电话、宽带、有线电视)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接近城兖州市水准的生活。二是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服务中心,同时配套布局学校、商场、卫生室、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坚持社区管理规范化。通过成立社区党总支和社区管委会、机关干部下社区等形式,搭建服务平台,服务农民群众。在新建农村社区都组建了物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农村社区绿化养护、路面保洁、设施维护和治安巡查,大大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兖州市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累计清理农村“三堆”4万余处、清理积存垃圾13万吨,集中建成垃圾处理场82个、地下式垃圾中转站385个、垃圾池736个,配套垃圾清理车582辆、垃圾桶3756个,配齐环卫保洁人员1068人。投资477万元建成6处镇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对全兖州市800余名保洁员进行培训,“户集、村收、镇运、兖州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实现了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作业精细化、考核科学化、机制长效化“五化”目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投资1亿多元,完成222个村625公里的农村街巷硬化任务。投资2.8亿元建成了两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12万吨/日。投资1.86亿元高标准启动了农村自来水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了6处水源地,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改造,对农村自来水实施在线监测,确保饮水安全,实现了“相互调度,并网运行,同网同价,规模供水,水质优良”的目标。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宋庙洸府河桥、漕河桥建设工程,投资460万元完成小孟镇10千伏供电线路改造,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04%,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便利。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免除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所有学费,实施15年免费教育,保障群众子女受教育机会均等。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保障群众子女受教育条件均等。启动建设校舍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八个精心”师德教育活动,保障群众子女受教育质量均等。建立了学校“目标责任、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