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济宁市迎来了首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开放日”活动。18日上午,部分救助管理工作成员单位、社会志愿者以及爱心人士代表来到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参观,近距离了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记者跟随他们,对救助站进行了探访。
不在救助,就在去救助的路上
六月的暖阳照射着大地,花草树木都焕发出一片生机。在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院内,小雨正在帮助工作人员拔草、种辣椒,他小心翼翼地将杂草拔起,脸上泛出满意的笑容。
小雨来救助站四年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年龄。四年前的一个雨天,他被送到市第一救助站,衣衫褴褛,瘦弱不堪。工作人员问不出他的姓名,只好依据那天的天气叫他“小雨”,久而久之,一叫这个名字,他就欢快地答应。小雨智力低,但却非常懂事,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洗澡、洗头、剪指甲,无不一一帮助打理,小雨也知道帮助工作人员倒垃圾、除草、种菜。
像小雨一样住在救助站的还有9个人,他们大多存在智力障碍,行为能力弱,被发现时身上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方寻找联系他们的家人,但是始终没有线索。他们就住在救助站,由工作人员照料。“你家在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想回家吗。”“不想,在这里好。”
工作人员经常试着从他们口中探寻出一些信息,得到的总是这样的回答。在救助站里住久了,对工作人员产生了依赖,对这些受助对象来说,“家”的概念就是救助站。目前救助站里有20多个床位,冬天时就会住满。如果长时间联系不到他们的家人,救助站会将他们转交到社会福利院或者民办福利机构代养。“现在正规划建设新的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新项目占地面积10417平方,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届时餐饮室、娱乐室等一应俱全。”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尚民介绍。
除了要照顾住在救助站的受助者,每天两次的例行巡查救助是救助工作必不可少的科目。每天上午、下午,救助站工作人员都会带上面包、水等物资,冬天还会带上棉被,到车站、商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流浪乞讨人员巡查救助。
冬夏空调顿顿有肉
上午10点多,在救助站食堂里,白西秀师傅开始忙活了起来。“今天中午白菜炖肉,肉已经弄好了,现在切白菜。”白师傅边说,边拿起一棵新鲜的白菜。白西秀今年58岁,是一位退休的一级厨师,被救助站返聘,负责受助者的一日三餐。白师傅告诉记者,救助站专门制定了一周的食谱,每天变着花样做饭。“早餐有时候自己做,有时候从外面买回来。午餐和晚餐都是我做,这两餐顿顿有肉。”
在男救助区的房间里,工作人员正在给长福(音)修剪手指甲。和小雨一样,长福也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家庭住址,住在整洁干净的房间里,长福每天乐呵呵的。救助楼一楼是男救助区,二楼是女救助区,一般是三人间,室内整洁、明亮,并且装有空调,夏天热不着,冬天冻不着。还有可容纳三四十人的教室及一些图书,供流浪未成年人使用。救助站内还为受助人员提供基本日常所需的洗澡、洗衣等设备,定期为受助人员洗澡、理发。过年过节时,救助站就像正常的家庭一样,该吃粽子吃粽子,该包饺子包饺子,为受助人员做一桌丰盛的饭菜。
救助更加人性化
“跟不跟我去救助站?有吃的有喝的。”每天上街进行巡查时,这句话是工作人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乞讨人员通常低着头不说话,或者是反对去救助站。“几乎每天巡查都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一般是职业乞讨者,不愿意去救助站。”救助管理科科长王建强介绍,“新救助办法实行人性化的‘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如果流浪人员不愿意去救助站,那么工作人员不能强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