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东拓、西跨、南连、北延”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中心城区“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济兖邹曲嘉”都市区建设稳步推进。近日济宁都市区城际公交正式开通,半小时单程出行生活圈初步形成,人们开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都市区建设带来的变化。那么,对正在形成中的济宁都市区,社会各界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置身其中的普通市民又有什么新鲜的感受?都市区的形成将给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新的变化?记者带您一起来了解。
建议成立都市区管委会统筹管理
“济、兖、邹、曲、嘉,原来是各自奔跑你追我赶的赛马,现在成了套在同一架马车的五匹马,除了有缰绳套着,还得找个赶车的好把式,让他们各司其责,形成合力,按既定的规划路线奔跑。”谈到济宁都市区的发展,省城乡建设勘察院济宁分院院长盛勇认为,现在阻碍都市化融合的难点,是缺乏一个横向协调管理的机构,对都市区内各县市区发展方向进行统筹协调。
在盛勇看来,同城化最难的问题就是跨区域协调,如今,不少县市区把经济指标看的过重,一心想把经济搞上去,县市区各自为政,各招各的商,各引各的资,很容易造成资源同质竞争,产业重复内耗,且不互补,在产业布局上会出现重复,对未来济宁都市区的规划发展定位可能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想加速济宁都市区融合发展,就必须尽早建立起协调机制,成立都市区管委会。盛勇介绍说,这个“都市区管理委员会”应是一个由市政府领导参与的跨界职能的准联合政府,常设办事机构,承担统一协调管理济兖邹曲嘉的都市区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等职能,对各县市区重新明确功能、职能、分好工定好位,并严格逐步执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组织管理的一体化。
此外,北湖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马磊、曲阜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令伟也提出了“成立都市区管理委员会”的观点。马磊建议,为了更大程度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建议城市都市区管理委员会,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快实现济兖邹曲嘉四城一县在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经济布局四个方面的一体化。避免资源同质竞争、产业同构内耗、实力对等对抗、空间均质低效得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就是解决“人的城镇化”
“在城市挣钱回农村花”,这是多年来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模式,但从城镇化发展来看,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改变。目前,济宁城区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却仍然滞后。对此,民盟济宁市中区支委会主委王平认为,政府应该重点关注“人的城镇化”问题,有序推进都市区城镇化建设。
根据2010年统计,济宁城区有50万非户籍人口,按照济宁市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数据计算,济宁城区每年应增加13万至15万人,目前济宁城区非户籍人口应达到70万,大概相当于七八个县城的人口数;然而,在城市公共设施方面,济宁城区却没有因为多出这70万人增加相应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老年公寓、康复中心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产生了入托难、入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对此,王平建议,政府应根据当地城市的人口增加数量,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增加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建一定数量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园绿地。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外来务工人员在技术创新、投资纳税、社会贡献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居民的相应待遇,并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就业的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身安全险等五险一金的督察工作。
同时,九三学社任城区支社主委闫香革也提出了完善都市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观点。闫香革认为,都市区融合发展必然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只有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建立和完善农民市民化人口和失地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才能夯实都市区融合发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