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众日报》报道,由于煤炭价格大幅下滑袭来的“黑色风暴”,上半年预计造成济宁煤炭行业利润、利税分别下降74.04%、52.3%,但煤炭资源城市济宁仍然保持较好发展水平,今年上半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可增长10.5%左右,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1.3亿元、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可完成1070亿元、增长22%,预计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介绍,“今年以来,全国经济增长放缓,我市部分指标滞后于计划进度,但总的来看,工业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尤其是制造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前5个月增加值增幅达到20.1%,成为当前稳增长、下步上水平的强有力支撑。很难设想,如果不是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如果不是坚持不懈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在当前这种大环境下,我们的经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事实表明,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转型就是抓跨越。”
近年来,深刻认识到“煤竭城衰”潜在隐患的济宁,一直在积极寻求转型。济宁积极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以实施“1351”工程为抓手,对确定的34家行业龙头企业、60家“百千亿”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引导企业加大非煤产业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与此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和优质产业的扶持力度,多点开花营造整体攻势。
今年上半年济宁工业经济逐步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91户,比年初增加40户,制造业速度效益提高,其中化学、食品、纺织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8%、18.4%和23.8%;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销售收入占工业的比重达到11.8%;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地方税收52.3亿元、增长42.3%;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启动建设,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万达广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加快经济转型调整既要依靠内力,也要借助外力。今年,济宁转型在全省范围内赢得了空前有利的政策环境:鲁西科学发展高地规划建设、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建设,以及省政府就支持济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拿出的7条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三箭齐发”、政策叠加之势,对济宁科学转调具有决定性和历史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