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初开始,我市便吹响了生态建设的号角,气势磅礴地拉开了新一轮生态宜居、环境优美、魅力独特、文明和谐新济宁建设的序幕。一年多来,我市全面落实生态建设各项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污染稳定下降、生态逐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打响治污攻坚战
著名词作家乔羽曾经说过,我的家乡在山东济宁,那里有很多条河,我很想知道那些河现在怎么样了……乔羽先生说的那条河,曾几何时因生物工程、印染、造纸等产业的兴起,河内冒泡的黑水触目惊心,这让水资源丰富的济宁陷入沉重的思考。
南水北调工程加快了我市治污速度。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三位副市长任副指挥长的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担任辖区内重点河段、出境河流“河长”,一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由此展开。
在“治”上,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关闭全部的麦草生产能力21万吨,造纸生产线7.8万吨,全部的酒精生产线8条,烧碱6万吨,合成氨6万吨。现在,我市工业企业全部达到省里的加严地方排污标准,煤矿、电力、机械制造和商品浆造纸四大主导产业外排废水全部达到接纳水体环境质量标准,对河流水质实现“零影响”;15座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7座垃圾处理场日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820吨。
在“用”上,减少废水排放量,加大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建成7座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可拦蓄达标排放中水5912万立方米;实施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形成中水回用能力57.7万吨;鼓励企业实施废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回用,57家企业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装备设施。
在“保”上,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打造生态屏障,提高水质净化能力,采取建设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修复河道走廊及滨湖区湿地等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净化入湖河流水质,有效改善了入湖河流水质。
如今,治水的成效令人欣慰,全市境内水质整体基本恢复到80年代初期水平,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提前两年实现了省下达的重点河流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改善目标。
治“气”初显成效
燃煤电厂数量众多且分布集中,工业煤炭消费量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煤烟型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全国列出的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我市榜上有名。连续两年,我市把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率先在省内设立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严于当前国家标准的“济宁标准”,全市14台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10台拆除了脱硫设施烟气旁路。同时,取缔改造燃煤小锅炉,共取缔小锅炉163台,完成改造161台,并集中治理工业异味气体排放源,搬迁停产济宁胆碱厂、凯赛生物等6家企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扬尘、汽车尾气也对我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加了重码。为此,我市对城区内建筑、拆迁、道路等施工现场加大执法频次和力度,督促施工企业严格落实围挡、覆盖、洒水等抑尘措施,在城区全面推广主干道机械清扫、洒水降尘、冲刷洗路三位一体机械联合作业模式;推进机动车排气防治,对机动车尾气进行环保检测,在12个县市区建立机动车排气环保检验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测机动车20.94万辆。此外,引进清洁能源车辆,加快城区公交车辆新能源环保车型更新速度,增加燃气环保公交车数量。
通过综合施策,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年底,城区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10年来首次全面下降,今年1至7月份,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改善幅度一直居全省前列,在全省整体排名前进了4到6个位次,异味气体投诉同比减少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