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下区盛福片区,某开发项目本身并没有配套中小学,此前却一直以优质学区房名义进行宣传促销,购房者了解真相后,却无从讨回自己想要的“公道”,激愤之余将项目售楼处砸得稀烂;
同样是盛福片区,另外一个楼盘在销售时,公开宣称并向购房者承诺可以入读片区另外一个楼盘配套的知名小学,但新的学区划分结果出来后,购房者却傻了眼:楼盘并不在该小学学区内。找到开发商,对方矢口否认有过所谓的承诺,数十位购房者不得已打着条幅讨说法;
经十东路北侧雪山片区集中开发了多个项目,附近却只有一所配套学校,各楼盘都以“学区盘”炒作时,负责学校建设与教育资源引进的项目却持有异议,“其他项目业主能否上这个小区的学校,要看开发商的脸色”;
历城区某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此前曾有学校建设规划,开发商也借此宣传了数月,近期配套学校的地块据称已被退回,没有学校的“学区盘”遭到不少购房者的抵制;
在市区另外一个“教育大盘”,最近传出消息,开发商签约的所谓名校,仅仅是阶段性托管,签约合作期结束,名校派驻的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将撤出;
市区另外一个紧邻名校的开发项目,销售时一再强调可以就近入读名校,最终却只有回迁户享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听信说辞购买该楼盘的购房者,要入读该校需要交纳不菲的择校费;
此外,在市中区二环南路,某楼盘在销售中自觉地傍上了中海国际社区引入的学校,但最终该楼盘是否能纳入该校学区范围,还要看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划定学区。
上述所谓“学区盘”遭遇的信任危机,其实正是当前“学区盘”市场鱼龙混杂、浑水一片的最好注解。不幸的是,购房者发现真相往往为时已晚,砸场、索赔、投诉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为损失已然造成。
擦亮慧眼 购学区房得看“含金量”
记者了解到,按照有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属地管理、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学龄儿童的居住范围,即所谓的入学学区。而通常所说的学区房,指的是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小学及对口初中招生范围内的二手房或商品房。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投入主体不同,“学区概念”其实应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开发商建设并引入的学校所形成的学区,另一类是政府此前投资建设的学校所产生的学区。前一种情形划分学区时,开发商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作为对开发商投入的一种回报,购买相应楼盘的业主子女,通常会享有优先入读引进学校的权利。而后一种情形,开发商并没有选择学区的自主权,其业主子女上哪个学校只能“服从安排”,新生入学前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摸底统一调配生源,甚至可能出现住同一个小区却划入不同学区的情况。
如何才能买到真正的“学区盘”?对此,专业人士指出,购房者买房前,首先要了解楼盘的规划,优先选择规划了基础教育配套的楼盘,对借“周边学校资源”进行宣传的楼盘,最好敬而远之;
其次,对开发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按照规定,楼盘的教育配套应该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并同时交付使用,对只宣传教育配套但没有真正施工建设及签约引进的项目,最好先放一放;
如果确实是冲着学校才买房,在签订合同时,最好要求开发商将有关学校的承诺纳入合同附加条款,在实际情况与开发商宣传不符时,可以根据购房时的合同和要约邀请,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楼盘争相引入名校设立分校,“含金量”就十足了么?购房者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名校之所以好,主要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好,名校新建的分校能否延续本部的教学管理模式,师资力量能不能跟上,这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