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开辟中国深海研究新前沿
视频来源: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9月24日讯 (青岛台 孟庆远)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圆满完成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任务,搭乘“向阳红09船”昨天返回青岛;113天,远航16000多海里,首次取得了一批完整的深海样品和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考成果。
据介绍,在本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中,“蛟龙”号在南海蛟龙冷泉一号区、蛟龙海山区,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和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采杞海山区,开展了3个航段21个潜次的下潜作业和38个站位的常规调查,圆满完成了全部科考任务,作业密度和复杂度远超以往。
“根据海况抓住有利时间,抢时间连续下潜,晚上备好潜器白天下潜,调整作业海区,这个小的海区不好就调整海区到海况好的。”“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办公室主任丁忠军这样告诉记者。
“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潜航员付文韬也说:“因为我们”蛟龙“号也是第一次到很多深海像那种峡谷,像裂缝,像高山那种地方,丘陵那种地方,海底各种各样那种地形,都(下潜)去过很多次。”
与以往单纯的科学实验不同,今年“蛟龙”号执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搭载了一批国内海洋科学家,他们在潜航员的配合下首次下潜到深度超过5000米的大洋,实地开展科学作业,在大洋深处实现了中国深海研究的现场合作。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唐立梅告诉记者,“蛟龙”号取得的生物(样品)特别丰富,比十几年前的大洋调查取得的生物都要多。
目前,海洋科学家正在利用生物、化学、基因等方法,对获得的样品和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推测冷泉形成演变规律以及生物的共生方式,判断海底火山历史,丰富大洋板块理论,揭示结核和底栖生物分布规律。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刘峰说:“过去仅仅是个实验,离应用还远,你能不能用,这次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同时由于有这些资料和新的认识,我们会在国际上制定一些新的规则的过程当中,提升我们发言的分量。”
明年,“蛟龙”号将前往热液硫化物区开展新的科考应用作业。
延伸阅读:“蛟龙”号母船昨返青 从海底带回珊瑚海葵等生物“蛟龙”号下潜深度达五千米 发现多种巨型原生单细胞动物“蛟龙号”今开启第二航段科考任务 至下月25号结束蛟龙号在厦门举行开放日活动 青岛世园风刮起(图)“蛟龙”号南海试验性应用取得丰富科学成果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