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
注重信用管理将成习惯
信用记录也被称为“诚信黑名单”,央行于200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并提供给金融机构作为审核贷款申请者的依据。
截至2012年年底,个人信用数据库已经收录了近8.2亿自然人的信息并为他们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2.9亿人有信贷记录。
一开始,征信系统的统一联网更多地在于减少银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风险。近年来,随着住房按揭和信用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贷款在中国也不再只是企业的“专利”。
根据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7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3.3亿张,累计激活卡量为1.86亿张,全年信用卡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
此次推出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对于个人了解和关注信用报告作用、提高个人信用意识以及注重个人信用建设和管理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个人而言,信用档案的采集和应用目前主要限于个人信贷和信用卡领域。实际上,包括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开始将水电煤气缴费、地铁逃票等记入信用档案,而随着征信业的发展,个人信用服务将在求职、租房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注重信用管理有望成为个人日常的生活习惯。据新华社
网上查询安全吗?
●借鉴国际经验做法,设置了严格身份验证程序,在用户注册以及每次查询信用报告时均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可以有效防止身份被盗用或泄露信息。
●互联网查询信用信息存在安全风险,如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感染、网络通信故障等。
●设置了信息安全保存期限。查询结果仅在互联网网站保存7天,到期后系统自动删除。
●请您注意保管好您的用户名和密码,不要将密码透露给他人,并注意定期更换密码,保障您的信用信息安全。
●请您妥善保存信用报告,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及开放网络查询及保存个人信用报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