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新说:“我能迈出这一步,与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妻子知道我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说要回就一起回,不能两地分居,这样我才能安心工作,了无牵挂。于是,2005年夏天,我们双双辞了工作,卖了房,卖了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来到了海大。”
2013年新增院士 中科院53名 工程院51名
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19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新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龄48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及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51位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21人,研究院所14人,企业11人,管理部门5人。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
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
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物理海洋研究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王牌”,正是如此,教育部才会把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设在海大,而海大也拥有着中国物理海洋研究领域最优秀的精英人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吴立新能在这样一支团队里担任领导者,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本领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对吴立新的信任。
吴立新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海大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重大课题。2007年,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总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2009年,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2年他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启动。吴立新由此成为海大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
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1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 《Nature Geo-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1月,在 《NatureClimateChang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发表专门评论,认为此项工作对于认识气候如何正在发生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带领团队成员取得系列成绩的同时,吴立新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2007年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差点没有高中上
吴立新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北部的一个小县城桐城,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故里,享有中国“文都”之美誉。在新中国的科技领域里,桐城同样名声响亮,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从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选聘学部委员开始,桐城籍的两院院士已达11位之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