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招商局局长李亮臣对本报记者说,从已有的启动“退出”机制的事件来看,尚未有政府违约的事件发生。
企业“违约”的案例中,无外乎三种情况: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无力或者不愿投资了;企业恶意圈地囤地;“老板出车祸”等“不可抗拒力量”。
李亮臣说,最多的还是第一种情况。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那个计划投资8.1亿元的纺织项目落地后,乐陵市1名市级领导和4名机关干部赶紧靠上搞服务,15天代理办完20多项手续。
可正当大家兴冲冲地等待项目有所进展时,却发现这个企业老板并没有自有资金,入园后才开始寻找合作伙伴,项目延迟六个月才动工,但由于合作方没有达成共识,开工不久便资金链断裂,导致建设停滞,最终被“请走”。
这些年招商引资“升温”,项目推进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顽症”凸显——不履行合同、逾期开工、慢建久拖、半拉子工程、在约定建设期内未建成投产,甚至有李亮臣提到的“圈地、囤地行为”。“对那些不是真正来投资,而是怀着圈地目的而来,拿地不开工、开工磨洋工的项目,就要坚决说‘不’。”乐陵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鄂宏达也曾表示。
此背景下,乐陵市的项目“准入机制”伴随“退出机制”应运而生。“准入”环节,当地有完整的询证制度:环保、发改、经信、招商等部门,甚至是相关专家、行业资深人士,会一起来看看这个项目能不能做。“有了准入环节,有些不合适的项目干脆就进不来了”,李亮臣说。
3招商选资
一个已经落地的企业最终决定被“请走”,无论是对于甲方的政府,还是对于乙方的企业来说,都还有其它考量的因素。
前文中提及的纺织项目,开始是不愿意走的,它也经历了“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支持”这个过程。
乐陵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海林告诉本报记者,对于这件事情,他们专门经过多方调研和会诊才决定的,“纺织行业饱和,产业不景气,就算勉强下去,也只能维持生存,硬上就是烂尾企业。”
于是,从“节约土地、防止产能过剩”的角度考虑,以及站在企业角度考虑,政府也开始“动员”这个项目“下马”——由于项目基础已经做完,政府想办法弥补了对方损失,最终促使该项目退出,新项目进驻。
王海林表示,其实不管合同如何约定,政府和企业有着共同的期盼,“企业发展好了,才能对地方财政做贡献,带动地方就业,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
王海林说,招商引资“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出之时,很多人的心中都有疑问,“各地争着招商引资,现在乐陵的招商环境刚好一点,设置这些条条框框,这不把企业拒之门外了?”“通过两年时间观察,这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推动招商引资。”
王海林说,“准入”让招商引资瞄准现有产业链条定向招商,招引增链补链企业,以及符合国家发展政策、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退出”则清除了那些长期未按照合同履行,或者现有产能不符合产业发展的企业。“这些措施促动了诚信政府建设,增加了客商的认可,促进产业发展更加集聚和优质,引进的客商层次更高,提高地方发展的理念。”王海林告诉本报记者。
根据公开的报道,乐陵的招商引资迎来“井喷”,去年有的时间甚至能达到“平均每5天引进一个亿元以上项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