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根据区委十三届四次会议及区十七届人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目标要求,切实解决我区工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促进我区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区经信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兖州工业转型升级往哪转、如何转的问题。现就兖州工业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兖州工业发展现状
2013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5家达到179家,实现销售收入1210亿元,增长9.8%,利税90亿元,增长4.9%,利润61亿元,基本与去年持平。目前,我区五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比82.4%,其中造纸包装产业占27.9%、橡胶轮胎产业占29.1%、装备制造产业占29.1%、食品加工产业占8%,精细化工产业占1.5%。
我区工业基础总体较好,但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型、耗能型传统产业的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占比较小。目前,全区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仅有33个,2013年销售收入占比为18.2%;二是终端产品少,配件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三是产品同质化现象存在,同行业间未形成互补或者配套的发展模式;四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较低,信息化在生产管理中的利用较少。
二、兖州工业往哪转
兖州工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已经到了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不能再依靠传统的抢占资源、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工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借力“三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寻求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加速改造传统产业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专家队伍修编五大主导产业规划,瞄准产业链高端,推动集群化发展,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以太阳、华勤两大企业为龙头,促其不断新上项目,膨胀规模,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吸引聚集配套企业,分别建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齐鲁工装、联诚集团、永华机械、爱科大丰、山拖农装等优势企业,建设省内重要的机械制造业基地,力争三年内达到500亿规模。加快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扩张发展,力争分别达到200亿规模。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园、华勤意大利工业城、多式联运物流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过去的“跟着走”转变为今后的“领着跑”,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生物产业方面,依托13家生物医药企业和医药产业园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方面,曜晖太阳能、太阳雨太阳能,硕华科技三大骨干企业已初具规模;新材料聚集了翔宇化纤,创佳玻纤、百盛科技、科大鼎新等重点企业,就我区实际,可选择这三个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重点推进,争取年内新兴产业占比再提高1个百分点。
(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
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进一步细化专业化分工,鼓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从企业剥离,推进业务外包 (即制造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生产性服务外包给专业供应商),从而挖掘兖州市场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以商贸物流为龙头,以生产性服务为支撑,以生产加工为配套,通过建设“大物流、大贸易、大加工”平台,形成集运输仓储、内外贸易、采购配送、展示展销、加工制造、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