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既是济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济宁坚持抓“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为了给文化体制改革注入发展动力,济宁重视强化政策支持,近年来,济宁兖州市研究出台了19项关于文化改革发展配套政策文件,这些配套政策既包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也包含支持文化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资产管理和经营政策、土地扶持政策、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内容。仅在文化建设扶持资金上,从2010年设立的4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不少于1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2012年12月,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成立,改制后的一年多来,集团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文化产业
助推经济转型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济宁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GDP的6%。
目标树得清晰,机遇转瞬即逝,发展文化产业决不能“等、靠、要”,济宁近几年坚持“规划引领政策先行,深入推进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既不盲目铺摊子,又科学规避重复建设。按照省委要求,济宁在原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整合文化资源、发挥优势为手段,科学规划设计了“一园、三带、四区、七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济宁在建文化产业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755亿元,总投资100亿元的尼山圣境项目正加紧建设,20个10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在这座老工业城兖州市的地标上,一个崭新的文化产业格局雏形正悄然形成。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搭建载体,更要做优做强文化产业品牌。济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文化产业兖州市场准入条件,实施多元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吸引外资外商合作开发济宁文化产业项目,以兖州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着力帮助民营文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导帮助他们从价值观念、企业制度、发展战略、运营机制等方面适应兖州市场竞争,增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全兖州市民营文化企业达3500余家,年增加值占全兖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以上。去年,在第三批省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园区(基地)名单中,济宁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第三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企业;30集原创动画故事片《孟母教子》、尼山圣境项目一期工程、汶上县中都佛苑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被认定为第三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梁山出版印刷书业园被认定为第三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山东省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被认定为山东省集聚效应较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了认定类别全覆盖。
与此同时,济宁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强有力地保障了产业规划的科学运转。除了每年不少于1亿元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济宁还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推出了包含财政投入、投融资、工商、土地等29项优惠政策,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相继吸引了无锡灵山集团、中国国韵文化集团等一大批文化企业纷纷来济宁考察投资。截至2012年底,全兖州市14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全兖州市12个县兖州市区全部组建了文广新局和规范统一的文化兖州市场综合执法局,广电有限网络提前进入省广电网络公司。全兖州市文化企业达到5158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36.1亿元,占全兖州市GDP的4.27%,同比增长28.7%,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