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民正在给患者看病
都说“医者父母心”,这里的“父母心”到底指的什么?有人说是专业精湛的学术技艺,还有人说是对待病患的仁者之心,更有人说是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而在山村乡医刘庆民的眼中却很简单:何为医者,坚守一颗责任心便是!这不,在他干了一辈子的山村卫生室时,刘庆民仍在重复35年来同样的工作:救人,救人!撩起裤脚是伤疤、拨开头发是伤口、捋起袖腕还是伤痕,都是他行走在坑洼山路中的印记。直到2010年被检出膀胱癌,年过半百的刘庆民想的还是让儿子继续他的山村行医之路。
17岁辞去山村教师“拜师学医”救死扶伤
刘庆民,53岁,现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卫生室医生,是位名符其实的乡村医生,而且还是一位生在山里且根植于山区的“山医”,而他所服务的村民,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在他们心里,刘庆民不只是一个只会看病的大夫,更是乡里的大善人。
1977年,初懂人事的刘庆民便任职山村民办中学教师,但周边几个村却没有一个医生,乡邻们每每得了病,不是用架子抬着去县里医治,就是熬着等死。“好几次,村里的孕妇难产,在送往镇上医院的过程中就死了。”这对刘庆民的打击很大:面对连绵的大山,山里人就没有活下去的命么?他不甘心,毅然辞去教师工作,跑到周边罗家湾村“学医”,由于环境限制,老师张大夫也是名地地道道的乡医。就这样,17岁的刘庆民抱着一颗至诚之心,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一些基础医学知识。
回到家,刘庆民在简单的行医过程中,发现自己实在太稚嫩,面对许多疾病往往束手无策。于是,他又来到龙运港村,拜师继续学医。就这样,1979年,20岁的刘庆民在山村里开办了第一家药铺(诊所),之后又给孩子们接种疫苗。在这之后,刘庆民又不断参加镇里、县里的乡医培训班,为的就是更好为村民看病。
山路难走,骑坏6辆自行车、7部摩托车
记者刚走进隈泉庄,就遇上正骑摩托车去找刘庆民看病的村民,提起刘大夫,除了医术高明与看病不图钱,他“骑坏6辆自行车、7部摩托车”的经历,也成了十里八村人尽皆知的故事。“80年代初,我走着给村民们看病已有几个年头,很多时候就算跑着去都会延误病情,再加上那时候山区的路实在难走,到处都是坑,一走都是几个小时。”刘庆民告诉记者,“我狠了狠心,花128元钱买了一辆‘泰山牌’自行车。为啥这个数字记得那么清,因为那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在山里都够结婚娶媳妇了。”
就这样,刘庆民骑着“洋车”、背着药箱行走在山村小路里,不是在给病人看病,就是在去看病的路上。据他回忆,由于年轻,加上山里的路实在难走,又看病心切,刘庆民经常骑车摔倒。“刚买洋车没多久,在一次去病人家的路上,雨后路滑,我连着车子一起摔倒了沟里,车脚板直接插到了我的小腿里,疼的直接昏了过去。”掀起刘庆民的裤脚后,记者便看到了一条长长的伤疤,“说实话,那时候骑车子没少摔跤。当我骑坏了6辆车子后,90年代初,我换了人生第一辆摩托车。”
就是这第一辆摩托车的背后,也有一段故事。“那时候,我长期给一个老大娘看病,由于她家很穷,医药费基本就没收过。”刘庆民告诉记者,“后来,老大娘的儿子外出打工赚钱了,就在曲阜的一家摩托店打工,他以极低的价钱卖给我一辆。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贴补了一点钱,要知道他家条件有多艰苦!”说到这里,刘大夫红了眼眶。就这样,刘庆民又硬生生骑坏了7辆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