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梅永红出席2月28日出席全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电视会议济宁分会场,并作了题为《严控产能规模 优化产业结构以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表态发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中会结合我市实际,对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梅永红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济宁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方面,坚持抓过剩产能淘汰,近三年共化解立窑水泥711.9万吨、钢铁铁合金53.3万吨、平板玻璃510万重量箱、麦草制浆造纸41.4万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持续降低;另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齐鲁特钢、兖矿铝业、太阳纸业、如意纺织、华勤轮胎、航宇船舶等企业实现华丽转身,产品进入产业链高端,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他说,济宁是山东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一座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装备水平较低、产能利用不足、产品层次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下一步,济宁市将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大力调整优化过剩行业结构,坚决把好过剩行业准入源头,着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努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分业施策、重点突破,建章立制、巩固提升,推进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企业健康发展。
刘中会强调,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配置到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对于促进济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加快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具有重大意义。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作,结合实施“工业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严禁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强力淘汰压缩落后产能,加快推动产品技术提档升级,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具体落实,并坚持市场主导、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确保通过五年的努力,水泥、电解铝、内河船舶、轮胎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质量效益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