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运河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际,由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作家杨义堂根据济宁的历史文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在申报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这是中国大运河申遗和繁荣运河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
杨义堂同志的《大运河》选取明代永乐年间开通大运河的一段历史,由一个农民担任治河总师,他所设计的大汶河戴村坝和大运河南旺枢纽,解决了制约大运河的水源和如何越过“水脊”等一系列高科技问题,带来了北京城明清两代500年的繁荣,也带来了济宁、聊城、淮安、扬州等一批运河沿岸城市的兴旺。
《大运河》这部书非常有特点:一是故事情节曲折,牵动人心。《大运河》不是简单地叙述史实,而是围绕着这段历史,讲了一串宏大而又缜密的故事:工部尚书宋礼顶着朝廷内外的种种压力,坚持治河,第一次治河工程完工后却没有水,面临杀头之罪,后来他戴罪立功,寻访到民间的治河能人白英,他们经历了山洪、饥饿、瘟疫、冤狱、群众拒绝搬迁等重重困难,最后才实现成功。在运河儿女身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爱情故事,凄美动人,荡气回肠。二是人物形象鲜明,耀然纸上。白英是一个农民,他散淡、不喜功名利禄,爱喝几口小酒,爱讲民间故事,认死理。宋礼几次登门拜访,他不答应,雪中送来官袍,他掼在地上,但是宋礼要和他结拜成异姓兄弟的时候,他毅然出山,担任治河总师。他的儿子为了救人死在治河工地上,他不后悔,家园和祖坟需要搬迁,他含泪搬走,最后却积劳成疾,死在进京领赏的路上;宋礼性格耿直,铁面无私,财不妄费,役不妄兴,受到各种打击和陷害,始终不渝。宋礼对工程、对下属、对儿女十分严厉,但是却严中有爱,最终使工程成功,使子女成人。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年轻气盛,一心想有所作为,但是经验不足,遇事想当然,看不起农民出身的白英。后来在挫折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成为白英治河的好帮手。道衍和尚是永乐皇帝靖难时的谋臣,永乐登基后受到冷落,力劝永乐皇帝去征战北元,反对治河。他心思歹毒、杀人如麻,却张口闭口“阿弥陀佛”。即使是寥寥数语的人物,也都极具特点,有的让人切齿痛恨,有的让人忍俊不禁,都让人过目难忘。三是生活描写细致,时代感强。宫廷生活的奢华,官场斗争的险恶,秦淮河边的浓艳,山野乡村的穷困,市井小民的势利,都刻画的细致入微。礼部本是一个礼乐教化的地方,却养着大量妓女。后宫娘娘们为了增加金花银两,竟然派教坊司里的妓女去挣钱。以及富裕人家妻妾成群的空虚生活,坊间水浒叶子牌的诸多打法,民间祭祀河神的风俗,官员利用火耗折色集聚钱财的门道等等,都一一娓娓道来,让人身临其境。这些生活化的描写,都是明朝初年才有的特色和情趣,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四是主题开掘深刻,发人深省。宋礼、潘叔正最初凭想当然来治河,浅尝辄止,导致了第一次治河失败。第二次寻找人才,让人民群众来治河,结果治河成功。宋礼的儿子大牛和纨绔子弟在一起鬼混,成了坏孩子。宋礼把他带到工地上,让他和河工们一起劳动,学会了感恩,成了一个感情真挚、敢于担当的好青年。治河之始,人们遇到灾难,祈求河神来保佑,但是运河河神是什么,谁也说不清。白英、宋礼、潘叔正、陈瑄等人全心全意治河,给百姓带来了福祉,他们死后,百姓们为其建了庙宇,岁时祭拜,成为大运河的保护神。从这一点上来说,《大运河》这部书,既是一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献礼之作,也是一部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好教材。
杨义堂介绍说,在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畔,洒下了广大文物工作者无数的汗水和心血,也凝聚了他们的深深爱恋和情怀。长篇历史小说《大运河》的诞生,就是这个艰苦过程的孕育和升华。 (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