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婷 青岛团市委宣传部部长
记得读过《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开篇是这样说的:"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3月31日,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也让我知道了这位家在沂源的81岁的老党员,更让我在感动中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最为深切的涤荡。
81岁的朱彦夫老先生与我们的祖父年纪相仿,看各类媒体报道中称呼其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时代楷模"、"老书记"、"老党员"……,但我想称呼他为"老先生",因为"先生"往往是对师长的尊称,读他的事迹让我感受到的是一次触及心灵的、传道授业的过程。所以,在我心中他的称呼应该是"老先生".
第一次读朱彦夫老先生的事迹时我就被震撼了,读他的事迹、他说过的话、他身边的人说过的话,让我觉得眼中是湿润的、心中是酸涩的,这是怎样不容易的人生经历啊,又是怎样令人钦佩的高尚品格啊!"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47次手术,在朝鲜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患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44年做过上千场报告,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这是让人吃惊的一组数据,让人更法想象的人生经历。在常人眼中,这样一具残躯本应享受着国家给予的荣誉与照顾,也可能因病而意志消沉、在病床前度过余生。然后,朱彦夫老先生却放弃厚待遇,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带领村民致富,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读到他的一些点点滴滴看似平凡,却充满大爱的小事:拖着残躯搞教育、亲力亲为抓建设,汗水湿透的假肢绷带,被假肢磨破的血色残腿,用心付出得到的百姓爱戴,用嘴衔笔写出的自传小说……,这是一个怎样精彩的人生啊!带给我们不单单是感动,更是震撼,是心灵的洗礼。
作为青年人,谁的青春不迷茫。《人民日报》青年观有过一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有这样一段论述:"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和工业文明,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在人生的进程中,青年人或许会受挫后迷茫,或许会失败后颓废,或许会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痛苦抉择,或许会呆在困境的沼泽地里苦苦挣扎。这时,请想一想朱彦夫老先生所经历的,所坚持的,所拼搏的,所努力地一切吧,那一刻你会知道什么叫做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怀、坚毅的精神、不竭的斗志。一个无手无脚、没有左眼的一级伤残军人都能再次站了起来,不单单生活能够基本自理,更是带领乡亲致富脱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也好,困惑也罢,就都不应是逾越不了的天堑。那么,请摆正心态、坚定信念、放心去搏,在奋斗中成长,在困境中成熟,在坚持中成功,让我们的青春在奋斗中更加美丽与多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