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安倍政府也在利用美国急于想和日本达成TPP协议的迫切心态,想要迫使奥巴马政府在安全与政治议题上让步。4月21日,美日TPP新一轮对话在东京启动。不排除在24日美日首脑对话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两国就TPP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安倍政府事实上也需要TPP的外来冲击,给“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 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带来动力。
TPP原本在2013年年底达成协议,由于美日迟迟无法突破,制约了12个TPP成员国的整体谈判进程,再加上美国国内拒绝授予奥巴马政府签署对外贸易协定的“快速通道”权限,TPP前景一度黯淡。美日都急需通过达成相关协议来重新为TPP提供动力。即便访问马来西亚,说服纳吉政府在TPP谈判中采取更加积极的配合性举动,也是奥巴马此次马来西亚之行的重要使命。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的第一大看点,是TPP能否在美日之间、随后在美马之间出彩。
领海及领土纠纷
奥巴马即将开始的亚洲之行的第二大看点,是美国对海上领土争议这一对于亚太地区新的区域性安全热点,有没有新表述和新提法。
无论是日俄北方四岛争议、韩日之间的独岛争议、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议、还是中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南中国海岛屿争议,海上领土争议已经成为东亚区域安全的重大隐患。特别是东海问题和南中国海问题,居高不下的紧张和对峙是否会演变为直接的军事冲突,进而对地区安全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正在成为引发区域内战略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的主要推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中日关系和中菲关系。
2013年11月23日中国出台东海防空识别区决定、2014年1月7日中国海南省落实渔业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中国和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的“猫捉老鼠游戏”、再到3月30日马尼拉不顾北京的严厉反对提出南中国海九段线的国际诉讼案,东海和南中国海情势紧迫。安倍政府为了坐实美国对日本的外交与安全保护责任,除了密切美日政府与防务部门关系之外,不惜在华盛顿智库投下重金游说和拉拢美国偏袒日本。菲律宾更是在美国海军研究机构和海洋法专家的鼓动和支持下,花重金聘请美国的律师行和法律专家团队,替马尼拉在海牙国际海洋法仲裁法庭起诉中国。
2014年3月18日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美国的智库人士随即喊出了要防止出现“亚洲版克里米亚危机”的言论。虽然感觉上危言耸听,但对于已经在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局势和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上无所作为的美国政府来说,一旦亚洲海洋领土问题上升为军事冲突,那么,奥巴马政府只能挺身而出来充当“灭火队”。但问题是,今天的美国和中国主观上都不想打仗。奥巴马政府既不想被东亚的海上领土纠纷拖下水,但也不会放任东亚海上紧张对峙局势的升级,对于中国的政策举动也会加强遏制和威慑性预防。
东亚海上领土争议,美国眼中的主要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问题”。这不仅事关美国对东亚这一今天世界上经济和贸易增速最快地区的长久战略利益,更关系到美国面对一个崛起的中国究竟将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抉择来应对的问题。
“敲打中国”在所难免
与这点相联系的是,奥巴马总统此次东亚之行的第三大看点,是美国究竟如何对华“隔空喊话”,如何对地区和世界来阐述美国的中国政策、特别是美国的中国战略。
目前美国国内有关东亚局势和中国政策争论总体上趋向对华强硬。但在白宫的对华政策层面上,保持2013年6月中美加州农庄首脑峰会的对话势头,延续既竞争、又合作的美中关系大局的思路仍然没有变。奥巴马总统此次在日本、菲律宾访问时就美国与同盟国家的关系、对华政策、东亚海洋领土争议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走向究竟做什么样的基调发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美国的亚太战略和中国政策究竟处于什么样的调整进程。在这些问题上,奥巴马更可能的是“老调重弹”。今年2月和4月,美国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哈格尔已经相继访问东亚。其实,在这些问题上该说的硬话、该表的态度都已经说过和表过了。美国加速在亚太扩大和升级军事部署、密切同盟关系、向亚细安国家提供海上监视设备和提供军事装备等一系列做法会有新的发展。但总体上,奥巴马政府仍将延续既强力制衡中国、又保持美中在亚太地区合作的基本战略基调。只是,奥巴马的这一路四国之行,“敲打中国”在所难免。北京需要“细心听”、不必“大声叫”。虽然访问行程中没有中国,但一路走来,中国因素在奥巴马的言行中将会“如影随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