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主力银行,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水平,助推中小微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5月末,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共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483户,贷款余额167.26亿元,较年初净增18亿元,同比多增4.6亿元;增幅12.06%,超过各项贷款增幅4.87个百分点,信贷支持领域遍及农业、林业、畜牧、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
明确扶持重点。坚持“四个面向”的市场定位,将中小微企业列为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一是加强信息沟通对接,建立小微企业对接平台,先后开展企业客户贷款需求调查、银企对接座谈会、金融座谈会等活动,搭建良性银企互动交流平台,增进银企了解;二是明确行业扶持与退出重点。按照企业客户所属行业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针对机械加工行业,保持现有存量规模,帮助其渡过困难时期;加强煤贸、钢贸和“两高一剩”等行业退出力度;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实体。
完善小微企业服务架构。按照“流程银行”建设要求,对公司类信贷业务实行专业管理。各县级联社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公司业务部,将公司类贷款业务全部纳入公司业务部集中管理,充实业务技能强、工作作风好、服务质量优的信贷人员担任客户经理,明确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严格贷款发放流程,专门负责小微企业客户的拓展、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小微企业授信、贷款、贸易融资、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等表内外融资业务实行“一站式”办理,满足小微企业客户“短、小、频、急”的金融服务需求。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年来,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始终把产品创新作为信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用活通用性产品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县级联社开发区域性信贷产品,积极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开展信用联盟建设,济宁市农村信用社将小微经济体之间的互助合作由“点对点”的合作模式转化为“点对面”合作的新格局,突破了小微企业由于缺少抵(质)押物等因素带来的融资瓶颈,有力的推动了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5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共组建小微企业信用联盟48个,会员数量585户,授信金额25.61亿元,用信额度20.21亿元。二是丰富信贷品种。推出小企业循环贷,为客户核发对公贷款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对优质中小微企业实行分还续贷,约定还款频率、金额,减轻了企业还款压力;开通第三方监管质押、票据池、直贴、银行承兑汇票和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满足小微企业各类需求。三是创新担保抵押方式。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探索实行“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融资担保模式。
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实行企业客户储备,建立企业项目储备库,及时对拟重点支持的项目、品种、行业等进行信贷支持。对流动资金续贷项目实行限时办贷,确保信贷资金供应做到“无缝衔接”。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优先安排企业贷款项目上贷审会,搭建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绿色通道”;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将单一营销服务与组合营销服务相结合,在信贷产品服务、柜台服务、结算服务、贷后跟踪服务、中间业务服务、国际业务服务等方面实行全方位、全过程营销模式,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一站式、一条龙”金融服务。此外,对黄金客户、优质客户、大客户,量身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实行专项服务;针对某些特殊需求的客户,采取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企措施。此举有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