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的首都多哈举行。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23分,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起成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济宁拥有了包括“三孔”在内的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济宁段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十里闸、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利建闸、会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阳镇~利建闸河段)、小汶河11处。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工河流,这是人类最伟大的设想之一,成为古代中国“大统一”的基础条件。大运河堪称文化的廊道,活态的遗产,流动的历史。大运河成功申遗将会使沿线遗产价值得到充分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得到彰显,大运河得以永续利用,会让运河城市的人民更加亲近运河、认识运河、热爱运河。
自国家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了大运河遗产法律法规(规章)体系,编制完善了保护规划体系,建立了完整的运河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完成大运河遗产点段保护与展示工作,推进遗产点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扩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起关心支持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浓厚氛围。
济宁市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借助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加快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规划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和美丽济宁建设,使大运河济宁段遗产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促进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报道:济宁11处遗产点晋升“世遗”
齐鲁晚报济宁讯 22日,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11处重要遗产点。
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其中济宁段包括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十里闸、邢通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门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利建闸、会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阳镇—利建闸河段)、小汶河共11处。
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宁曾因大运河的通航而兴盛,一度成为北方的商业重镇。时至今日,济宁城区仍然保留着竹竿巷等带有大运河特色的街道,汶上南旺水利枢纽更是可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
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鱼台、微山等6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济宁市曾公布实施《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规划》,也曾专门启动大运河济宁段湖中运道水下考古,多年来一直为申遗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介绍,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由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终点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