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做优产业。瞄准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实施产业升级“四大行动”。一是传统产业提升行动。深度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鼓励企业“腾笼换鸟”、“电商换市”,加大传统装备、落后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改造力度,积极推行数字制造、智能生产、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终端化迈进。重点抓好总投资173亿元的27个技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7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二是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新兴产业企业扩规模提档次,年内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抓住济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科大鼎新、迪一电子、硕华科技,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探索推动政企、校企共建电子元器件公共研发平台,强化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对接合作,重点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信息产业企业。三是节能减排攻坚行动。严把新上项目能评、环评、安评审查关,坚决杜绝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强重点企业能耗和排放总量监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清洁转变。四是优势产业集聚行动。在抓好造纸、橡胶两大千亿级产业的同时,整合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疗器械、精细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再打造3—5个100亿、200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农机研发、信息、交易平台,抓好联诚大马力拖拉机等重点农机项目建设,推进大华与法国库恩等合资合作,大力发展大型成套现代农机装备,打造全国最大的农机装备基地。
进一步做强企业。围绕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创新驱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联盟,推动更多企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对接争取上级科技基金,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深入实施质量兴区和名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发明创造、创牌创标,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年内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5项,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家。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建立高水平职业经理人队伍,吸引领军人才、科研团队来兖创新创业。继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办好“民营经济大讲堂”。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培养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师队伍,形成人力资本优势。三是强化开放引领。坚持产业招商、以企招商不动摇,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和重点,更加注重引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和高端项目,继续办好“百家名企走进兖州”等系列招商活动,深化与世界级企业和国家级协会组织的合作,年内新签约70个过亿元项目。坚持重大项目领导包保、一季度一集中开工不动摇,重点实施500万套高性能载重胎、30万吨轻型纸改扩建等总投资900亿元的129个过亿元项目。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全球布局产业链。四是强化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年内新增市场主体3000个、小微企业200户。继续实施“十百千亿”企业培育工程,重视支持高成长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下大气力破解融资难题,让更多的优质企业甩开膀子阔步发展。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抓好20个龙头项目,努力把服务业打造成我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年内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打响文化旅游业。全力推进兴隆文化园建设,加紧做好景区宣传推介、周边环境打造和服务设施配套,尽快建成开园。统筹推进滋阳山国际农业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游、休闲游、修学游。深入开展“一镇一品”文化产业品牌创建活动,积极争创省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