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管理。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充分发挥12319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作用,全面提升数字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用活用好公共维修基金,强化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协调联动,切实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水平。规划建设过街天桥、地下停车场,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倡导绿色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加大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马路市场等专项整治力度,重拳治脏、治乱、治堵,创造整洁有序、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突破镇驻地建设,充分考虑历史底蕴、地域特色、产业基础,全面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大安、新驿、颜店率先展现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形象。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压煤村庄搬迁,加快天然气、热力、污水等管网向镇驻地和农村社区延伸覆盖,新建改造40公里农村公路,提高镇村公交通达深度。按照“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处广场、一院洁净”的标准,每个镇都要打造一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年内实现“户户通”道路硬化、“街街亮”公共照明、“村村净”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确保80%的村达到环境整洁村建设标准,25%的村达到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
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镇驻地和农村社区污水处理设施,突出抓好工业废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巩固扩大南水北调治污成果,确保迎淮检查取得优异成绩。加强工业异味、建筑扬尘、秸秆禁烧等专项治理,推进玻璃企业退城进园,开展园区燃煤锅炉整治,清理规范各类煤场,加快淘汰黄标车,促进空气质量稳定好转。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南水北调600万方引水续建配套工程。推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大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力度。持续大规模植树造林,新建完善生态景观林带96公里、农田林网160公里。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争创更多的绿色社区、生态镇村。
(五)紧贴群众意愿惠民生。建立社情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多做顺民意、解民困、暖民心的事,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让就业创业更充分。继续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和就业援助计划,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网上招聘市场,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农村劳动力等就业创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
让社会保障更完善。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适时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救助标准,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继续抓好困难家庭大学新生救助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启动“救急难”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实施残疾人温馨安居工程,让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加快保障房建设,再建设200套公租房。
让教育发展更均衡。抓好29项中小学校舍续建工程,实行城区学校“校区一体化”管理,巩固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开展“教育信息化年”活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法深度融合。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建成启用职教中心,组建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加强师德教育,加大城乡教师支教交流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让医疗服务更优质。巩固区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继续开展“保健医生进农户”、“医疗专家进乡村”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让文化事业更繁荣。完善提升区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实施千名文化骨干培训工程,常态化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年一村一场戏”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加快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启动二轮修志,搞好旧志典籍、档案发掘整理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备战济宁市第14届运动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和“四德”工程,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