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的登场为兖州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产业结构更加健康、合理。目前,全区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达到33家,4个项目列入全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7.9%,比201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政策扶持成转型沃土
设立2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两年累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70多亿元贷款、29家非煤企业兑现奖金803万元……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背后离不开政策扶持,兖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制定了促进工业企业跨越发展奖励办法,对进入纳税百强排行榜且有一定增长的非煤企业给予重奖,最高奖励500万元。
同时,当地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通过整治挖潜、向上争取等方式,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均在2000亩以上,其中为92个工业项目供地3827亩。为加强银企对接,兖州组建了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立了全省县级首家银企对接信息平台,设立了齐鲁股权挂牌工作办公室。除此之外,每年都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成长型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去年由政府出资选派12名优秀青年企业家到美国深造,开办了北大EMBA兖州研修班,首期结业人员达到129人。
为强化平台支撑,兖州区按照“区辖镇”模式,合并兖州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组建新的兖州工业园区,区财政每年列支2亿元支持园区建设,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并被列为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
此外,为与工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兖州区做强服务业助推转型,2014年全区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到333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9%。当地在突破文化旅游业、做强现代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
■书记点评
顺应新常态 再造新优势
济宁市兖州区委书记 张玉华
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兖州作为资源型城市,重在实现“三大转变”,即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由资源消耗向节能降耗转变,初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经济转型之路。
顺应新常态,再造新优势。2015年,兖州紧扣产业调整升级主线,坚持“双轮”驱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节能减排攻坚、优势产业集聚”四大行动,注重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开放引领、服务保障“四个强化”,进一步做大工业园区,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兖州工业升级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