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国乐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1月27日,山东永华机械公司研发中心,企业总经理陈舟正与技术人员对研发中的“五轴联运数控机床”进行量产调试与性能分析。为生产这种新型机床,1年半的时间里,企业先后投入研发资金550万元,使机床的加工精度达到了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一举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高精度加工的技术垄断。
像永华机械一样,兖州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技改的重要性,技术改造开始从政府引导向企业自发转变,2014年,兖州民营企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72.8亿元,占工业技改投资的近六成。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煤炭效益下滑的双重压力,近两年来,兖州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植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壮大工业经济与发展服务业良性互动,再造兖州发展新优势。
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改力度
作为鲁西南老工业基地,兖州既是资源型城市,又是传统工业城市,全区21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00多家属于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兖州工业经济中占据了“大半江山”。新常态下,兖州传统工业面临严峻的转型课题。
在生产技术上做文章无疑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最直接手段。位于兖州工业园区的齐鲁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是全国重点特钢专业生产企业,面对去年全国钢铁进口量远超出口量的现实,齐鲁特钢再次感到了来自技术上的压力。“产能过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不去。”齐鲁特钢办公室主任孙唯滨介绍,为应对低端市场饱和、中端市场“挤破头”的市场形势,他们公司早在5年前就引进了特钢技术“鼻祖”奥地利的先进技术,并投资21亿元建设了重型装备配套大型锻件加工生产线项目。今年3月份投产后,项目将促进公司实现由特钢向装备制造的转型,增加2—3倍的产品附加值,新增销售收入50亿元,帮助公司占领高端产品制高点。
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兖州加大技改和创新力度,推动造纸包装、橡胶轮胎、机械制造等主导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延伸。陈舟介绍,永华现在90%以上的产品都来源于自主研发,整体利润附加值越来越高。和他们一样,太阳纸业无菌液体包装纸、华勤集团300万套高档摩托车轮胎等60%以上的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2年的19.8%提高到23.4%。
技改立竿见影,兖州去年煤炭贡献的依赖度由2012年的33%下降到17.6%,万元GDP能耗下降3.75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在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兖州区不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地一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不断崛起,主动顺应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日益明朗。
山东科大鼎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国家“863”和“973”计划研究成果向生产应用转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生产、销售键合用合金丝产品为主。2013年,新厂区生产线投产后,他们就瞄准了一直处于国外垄断状态的高精尖金丝生产技术。公司现在的黄金提纯度可达到99.999%,能轻而易举地将该纯度金丝拉细到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六分之一,即便如此,最后放在5000倍的放大镜下检测时,依然能保证看到的金丝表面是光滑的。公司总工程师李天祥介绍,目前他们生产的金丝全国每年有40吨的需求量,产品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在相关产品和技术领域,他们公司已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
同样打破垄断的还有山东百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科大鼎新相比,百盛更注重对新科研项目的开辟。投资22.3亿元的聚-3-羟基丙酸酯产业化项目,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打破美国垄断格局,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公司副总李伟告诉记者,其产品具有良好的可完全生物降解性、热力学性能、气体相隔性,是目前航空航天、军工国防等领域应用的首选材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