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影在别人看来很风光,但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清楚”,刘思连的妻子谢印红谈起与丈夫一起30余年的放映生涯娓娓道来,“老刘当时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30来块钱,尽管工资不多,但老刘工作起来劲头很足,从准备放映、到放映结束,群众散去,常常要忙活到深更半夜,回到家腰酸腿疼,囫囵地吃个饭,睡不到几个小时天就亮了,这些倒没什么,要是遇上恶劣天气更遭殃了。记得有一年夏天,俺们到离家20里与江苏接壤的十三甲村放电影,在放映就要结束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俺俩被雨浇成了‘落汤鸡’,等用地排车拉着放映设备,踏着泥水到家时已经凌晨2点钟了,那种滋味甭提多难受了,但看到群众观看影片的笑容,欢乐的心情,心里很坦然,感觉到自己受苦受累是值得的!”出于对丈夫放映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谢印红也跟着丈夫学习放映知识,熟知放映设备技能,时不时练练手艺,“熟能生巧,俺现在也能单独使用放映机器了!”谢印红自豪地说。
回顾30多年电影放映工作的发展变化,刘思连深有感触地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各种条件也比以前强多了! 80年代,拉着地排车、骑着自行车放电影,90年代驾着摩托车、开着三轮车放电影,现如今是开着电动车、小汽车放电影。放映的设备也更新换代,‘鸟枪换炮’了,原来的F164A放映机,图像模糊,效果不好,使用的拷贝胶片由于老化,常常断片‘卡壳’,来回奔跑换拷贝,误工误时,群众抱怨声不断,令人挠头,后来换成了DVD机,现在都换成数字机了,图像更清晰了,操作更方便了,设备更轻便了,片子‘卡壳’已成历史了,群众的赞扬声多了。”
刘思连说,由于现在农村娱乐形式多样化,每场电影的人数已达不到80、90年代红火时的上千人,每场观众一般是100多人,最多时有600来人,中老年观众的比例很大,他们很喜欢《焦裕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杨善洲》等这样的教育片,农村信息化常识、科技种植、养殖知识、科学生活常识以及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教片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俺以前不知道吃盐多了害处多,现在看了老刘播放的《低盐饮食保健康》影片,真明白了低盐饮食的好处,这样的片子得多放放,俺老年人忒喜欢看。”汪崖村刘老汉夸赞道。
“只要老百姓喜欢看,只要老百姓需要,只要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增长知识,受到教育,俺们夫妻俩再苦再累也要放映工作搞好,”谈到下一步打算,老刘满怀希望,“俺琢磨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环境保护等,多到上级电影部门跑跑腿,多找一些革命教育片、科教知识片放放,来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