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生产以来,鸡黍镇田间地头机器轰鸣,村民们或收或种,紧张地忙碌着,处处洋溢着一片丰收的景象。截至目前,全镇基本耕种完毕,三秋生产接近尾声。纵观今年的“三秋”生产,这个镇呈现出了四大“亮点”。
土地深松试点工作顺利完成。“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钱,就深松了土地。光俺这几亩地,要是自己深松,就得花好几百呢。”鸡黍镇东李村村民李胜利指着自己深松过的土地乐呵呵地说。据了解,土地深松所形成的“土壤水库”可起到伏水秋用、秋水春用、调节旱涝的作用。今年,在秋收秋种来临之前,这个镇快速行动、积极争取,政府“贴”钱,百姓“松”地。目前,这个镇已完成深松作业3.6万亩,7个管区、50余个村的村民没有花费一分钱,便得到了受益,已占到全镇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生产机械化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三秋生产中,充分发挥董亮农机专业合作社等5个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早维修出动大型农机具200多台套、小型农机具8000多台套、深松作业农机具27台、秸秆还田机100多台,在全镇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不仅加快了秋收耕种步伐,还促进了秸秆还田推广力度,保证了大豆、玉米、辣椒等秸秆还田率95%以上,全镇无一处焚烧秸秆现象。
6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助推三秋生产。“以前,这地头上的路坑坑洼洼不说,路还窄,一下雨根本不能走。现在可好了,不仅修了水泥路,还加宽了,拉车庄稼几分钟就到家,可方便了。”说起田间地头的生产路,鸡黍镇赵庄村村民李大爷高兴地说。据了解,近年来这个镇为了较好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连续两年实施国家级高标准农业综合开发1.8万亩的基础上,2014年又积极争取了6万亩高标准土地治理项目,使全镇85%以上的土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电井配套”。目前6万亩土地治理项目进展特别顺利,土方工程全部完成;已修复旧井180眼、新打机井57眼;新建桥涵190座;新修混凝土道路55千米,清淤排水沟20.26千米,新挖农沟40千米,铺设PVC管道52千米,植树2503棵。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助推了三秋生产,还为今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重特色。据了解,今年这个镇紧紧借助三秋生产,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思路抓调整,在订单农业、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上再求新突破。扩大“订单农业”,以张胡同、苏楼等几个村为试点,成功种植娃娃菜、甜玉米等高效经济作物1100余亩;发展“规模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在张寨、朱楼等村连片发展山药种植500余亩,在二荣楼村新建高标准苹果园100亩,助推张寨周庄200亩百果园向纵深发展;塑造“特色农业”,大力实施有机大蒜、芸豆、菠菜、辣椒、山药种植基地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种植、养殖等特色示范村,凸显鸡黍“一村一品”特色发展优势。目前,这个镇娃娃菜、火龙果、茶树菇、葡萄、山药、油豆等特色种植已初具规模,多渠道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调出了农民致富一片新天地。(周瑞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