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深刻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秀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山东自古以来就是道德之乡、礼仪之邦,深入挖掘和弘扬齐鲁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对于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山东道德高地、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精神引领价值。
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元素。齐鲁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崇君子、尚圣贤的道德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精神的基本点。儒家推崇君子人格,君子之上还有圣人、贤人,这是人格的完美典范和最高境界。二是讲仁爱、尊礼仪的道德准则。“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儒家把“仁”扩展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人伦纲常和道德规范。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安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重民本、倡人道的道德情怀。管子提出的“以人为本”、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观点,无不体现了民本思想和人文主义特征,对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中国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深刻的影响。三是守诚信、崇正义的道德品质。由管子、孙子、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齐鲁先哲对诚信作了创新性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诚信要求,讲究千金“义取”、千金“义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许多负面现象,更需要大力弘扬齐鲁文化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五是尚和合、求大同的道德追求。儒家贵“和”尚“中”,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儒家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梦、小康梦”社会的远景目标,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理想追求价值之源。这一和合文化与大同理想,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
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山东道德建设高地。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代表的齐鲁文化影响下,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崇尚道德,讲求礼仪,形成了厚德仁义、知礼谦让、宽厚坦诚的良好形象,涌现出了大量道德楷模。在全社会呼唤道德提升的今天,要充分发挥齐鲁传统优秀文化的作用,传承齐鲁文化的传统美德,努力打造山东道德建设高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挖掘和弘扬齐鲁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应当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根据现实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创造性地转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另一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坚持由近及远、由情入理、由易到难、由知到行、由点到面,带动美德养成活动向纵向横向拓展。二是坚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观念、道德追求经过内化和社会化可以逐渐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通过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使人形成崇德重德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情感模式、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等特征,从而将崇德重德的观念内化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进而时时处处显现到人们的生活轨迹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齐鲁文化道德传统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三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把弘扬齐鲁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以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齐鲁优秀文化资源,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重点加强诚信文化、爱心文化和儒家文化“百善孝为先”的孝德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富有山东特色的道德文化品牌,努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让传统美德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不断发扬光大,以道德文化建设引领山东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