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身登青云梯,放鹿青崖间”,唐代浪漫豪放诗人李白善诗好饮,豪气上冲云霄,下振海岳。世传其诗千余首,雄奇飘逸,洒脱奔放。李白一生寄情山水,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其短暂的62年人生旅途,寄居济宁太白楼长达23年之久,济宁市被誉为李白的“第二故乡”,杜甫更直呼李白为“山东人”。寄居济宁23年间,足迹遍及齐鲁大地,在很多诗篇中表达了“我家寄东鲁”的眷恋情怀。太白楼则是李白在济宁寄居、游历的历史见证,这座在济宁南城墙之上的太白楼至今共历经了721年的变迁。从李白寓家济宁“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时饮酒赋诗的酒楼到延存至今的太白楼,已有了1300多年的历史。全国现存的四处太白楼中,济宁太白楼的历史久远,影响深刻,规模宏大,与诗人李白的关联密切,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被历代人民公认,享有“中国名楼”之美誉。
太白楼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济宁市标志性建筑,省级爱国主义和济宁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在济宁市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纪念馆作为太白楼的保护机构,2015年在市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作为纪念馆工作的主题,把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为纪念馆事业的使命,把人民群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作为纪念馆的宗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谋划思路举措,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全面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让文物活起来”。建设完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做好做活李白文化,完善景区古典园林旅游环境,让李白文化以及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极佳的展示与传承,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15年,李白纪念馆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完善展室及展陈声光电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发挥纪念馆文化的服务功能。组织权威文保专家学者,经过科学论证,充分探讨,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升级改造纪念馆消防监控设施,改造太白楼内部用电线路,建仿古配电室,将太白楼本体内的电力设施移至户外,彻底杜绝用电方面的安全隐患。
升级改造纪念馆仿古厕所,构建仿古办公接待室2间,太白楼院落平台安装LED显示屏,循环播放太白楼风光片,李白经典诗歌,发布最新文博信息,展现文博人员风采。
李白纪念馆院落平台草丛及绿篱中安装仿古地埋音响,太白楼本体二楼安装立体音柱,增设休闲服务设施,垒砌休闲围椅,增建木制花架,补栽太白楼苗木,定期修剪草坪,努力营造和保持纪念馆古典园林式的旅游环境。
在太白楼的各项施工进行过程中,协助监理单位对每天的施工工作做跟踪记录,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拍照研究,及时调整、完善维修方案。
2015年9月中国李白学会在四川江油组织召开的李白重要游踪地旅游文化联盟会议,密切全国各地李白重要游踪地的协作,加强太白楼的对外宣传。李白纪念馆不断加强与中国名楼协会各成员单位的交流合作,借鉴名楼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做好太白楼日常保护管理。派员参加中国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2015年10月于湖北武汉召开的名楼保护协会第十次年会,精心组织纪念馆讲解员参与协会举办的讲解员大赛,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加大太白楼文物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太白楼的文物保护事业。更新宣传理念,积极营造氛围,吸引社会关注,提升纪念馆及全社会文物保护与利用意识,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的惠及民众。以人文情怀和素养,发掘太白楼的文化价值,感受太白楼作为静态文物的魅力和温度,提升文物保护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201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13”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李白纪念馆结合各纪念日活动的主题,成功开启济宁市文物局遗产日系列庆祝活动,举办“行走大运河”小记者团授旗赠书、李白诗歌吟诵,书画名家现场创作赠送活动。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把传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李白纪念馆与任城区旅游局合作,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月”活动,开辟“跟着李杜学唐诗研学一日游”旅游线路。
2015年,李白纪念馆积极完善纪念馆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全力配合我市“创城”工作。根据要求,合理安排,科学布局,张贴创城宣传口号及“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张贴画,制作“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济宁市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展示”移动展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免费开放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太白楼的免费开放工作质量。让人们在这里尽情领略千年李白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李白诗意的无限浪漫和新城古韵的魅力,感受太白楼保护利用,科学发展的强劲节拍。通讯员 孙广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