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讯(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王世友 范培倩)这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村子远离闹市区,只有100多户人家、600多口人。窄窄的街道、破旧的房屋,再加上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就构成了村子的全部;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声名远扬”的地方——省委组织部“挂号”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任城区综合排名后三位落后村、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只要提到这些“帽子”,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的名字——唐口街道河南魏村。不过,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这个村子却正悄悄地改变自己的模样,尤其是村子里曾经最为弱势的残疾贫困家庭,更是以一种新的面貌,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她扫干净了村子的路更扫走了心里的阴霾在河南魏村村民眼中,今年50岁的王秀荣是一个既不幸又坚强的女人。丈夫车祸去世的那年,她的两个孩子才十几岁,家里还有70多岁的婆婆,儿子还患有严重的婴儿瘫,生活时刻需要照料。她能强忍着心中的悲痛送走了老人、养大了孩子,至于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走在河南魏村的主干道上,不算宽广的街道被王大姐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物。担任村“第一书记”的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科科长高道俊告诉记者,考虑到王秀荣家的具体情况,村委会为王秀荣一家办理了低保,并给王秀荣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对这份工作,王大姐更是格外珍惜,每天兢兢业业,从来没有偷过一次懒。
“提起以前我吃的那些苦,我就想掉眼泪。孩子的爸爸一走,我面对老老小小的一大家子人,真是哭都没有胆量。”王大姐和丈夫都是老实本分的庄户人,为了给生下来便患有婴儿瘫的孩子治病,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2004年,王秀荣的丈夫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儿子治病需要花钱,女儿上学需要花钱,自己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贫穷”便自此成了这个家庭十几年挥之不去的噩梦。
“现在,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自从扶贫开展以来,村里给俺买煤、送来了棉衣,还给俺闺女争取了爱心助学金。我身体不好、没啥文化、不能出远门,能在家门口干保洁员,我心里十分满足。”王大姐笑着告诉记者。
假发编织,让她们一家“织”出一个幸福梦“高书记好,您……您……坐……”,记者来到村民张继英家中时,张大姐的儿子正用含糊不清的话语热情地给大家打着招呼。与王秀荣一样,张大姐也有过丈夫的离世、自己一人撑起一个家的经历。
此时,张大姐并不在家,看到记者来访,张大姐的婆婆、今年已经92岁的张奶奶拉住记者的手,不断地哭诉着自己的遭遇。“我的儿子走了,大孙子长到8岁也出了意外,现在就剩下这个孙子,还天生有毛病,想出去打个工补贴家用都没人要。”尽管张奶奶身体看上去还很硬朗,由于生活中接连遭受各种打击,每遇到外人,她都会将自家的不幸遭遇倾诉一遍。然而,好在张奶奶的孙子身体残疾的并不严重——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村里在此次精准扶贫中便就近为其安排了工作。
“河南魏村有自己的一个建筑队,平时在一起干活的都是自己村里的人,彼此都能互相照顾。我们便把张大姐的儿子安排在了我们建筑队上,平时有建筑活的时候,每天发放120元工资,没建筑活的时候发40元工资。这样算下来,每月保底也能上千元,家里的零花钱就够了。此外,我们村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还招商引资建起了一个假发编织工厂。现在冬季建筑工地上活不多,我们就又安排张大姐母子两人来我们厂里打打零工。这样下来,就又多了一笔收入。”采访中,河南魏村的第一书记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对残疾家庭的帮扶多是现金或实物,这种帮扶虽然能够救急,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这次精准扶贫中,大家就通过就业的形式开展扶贫,让残疾人用自己的双手、更有尊严地描绘出未来的幸福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