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齐鲁大地,天气日渐转凉。10月29日一大早,人们还在上班路上,济宁市委大门旁边的值班室里,济宁市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孟昭硕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接访工作。
“您不用着急,慢慢讲,把情况说清楚、说具体一些。”孟昭硕一边同两名来访群众亲切交谈,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自1996年从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以来,孟昭硕共处理群众来信4万余件,接待来访群众2.4万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300多件,先后两次受中央纪委表彰。2017年9月,孟昭硕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9年6月,他被评为山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1962年,孟昭硕出生于山东省微山县一个农民家庭。1990年底,济宁市监察局组织招考,从部队转业至济宁袜厂工作的孟昭硕决定报考:“市监察局是查处腐败分子、维护群众利益的部门,这个单位值得去。”
刚进入市监察局工作时,专业性强的监察执法业务让孟昭硕感到难以消化:“如何才能发现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的线索,如何才能识别出假发票,完全摸不着头脑。”
为了能尽快上手工作,孟昭硕利用业余时间,将专业书籍里的业务要点一条条剪下来,用胶水粘到一个硬皮本里,反复揣摩。在他看来,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先俯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1996年,孟昭硕进入信访室工作,5年的工作积淀让他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提升,为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多大的难题,孟主任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要有他在,大家心里就很踏实。”在济宁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副主任崔玲看来,孟昭硕就是信访室的主心骨。
2018年夏天,崔玲与孟昭硕一起接访高新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想反映的问题超出了信访室的业务范围,我们向他仔细介绍了情况,但他情绪十分激动,再加上血压本身就高,一下子就瘫坐在了地上。”
回想起当时的场面,崔玲至今仍心有余悸:“我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况,完全慌了神,整个人都愣住了。多亏孟主任处乱不惊,一边敦促我立刻拨打120,一边让保安打开值班室的所有门窗,保持空气流通。”
随后,孟昭硕与保安一起将老人扶到了沙发上,替他解开了上衣纽扣,并不断按摩着老人的后背,在他的安抚下,老人急促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下来。
当天中午,孟昭硕利用午休时间带着崔玲一起到医院看望老人,向老人的家属详细解释了纪委监委的信访政策,家属表示一定会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来访群众都是带着问题来的,难免会有些情绪。我会在第一时间倒上一杯热水,笑脸相迎。”孟昭硕说,真诚和倾听是做好信访工作的两个关键词,“无论他们反映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说得有没有道理,都要耐心倾听,这时候,群众的怨气差不多就消了一半了。”
在接访室里,孟昭硕存放了创可贴、速效救心丸等常见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都说信访是‘冷板凳’,我就是那个相信自己可以把冷板凳坐热的人。”孟昭硕说,“每当看到信访群众期待的眼神,我都会告诉自己,决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
“把信访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
在济宁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孟昭硕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很多人觉得信访工作没有那么忙,实际上,对于我们而言,加班加点已是司空见惯了,挑灯夜战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孟昭硕说,一旦遇到集体访,或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需要抓紧时间整理材料,向上汇报。
多年来,孟昭硕养成了一个习惯,接待室里只要还有信访群众,他就不会下班:“不管是不是工作时间,只要我在,就是接访时间。决不能让信访群众带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归。”
相关阅读